中新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 阮煜琳) 中國環境保護部官員27日在北京表示,要加大監管力度,堅決遏制新的“未批先建”違法行為,對違法項目嚴格依法處罰,對“未批先建”的違法行為依法處以總投資額1%至5%的罰款。 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崔書紅27日在北京對記者說,嚴肅查處項目環評違法行為。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完成違法違規建設項目清理。新《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對“未批先建”行為的處罰額度由最高20萬元人民幣調整為按總投資額的1%至5%處罰,而且取消了限期補辦手續的規定,增加了可以責令恢復原狀的法律責任,對違法行為形成強大震懾。 今年以來,截至8月底,通過聯網報送的建設項目環評共82719個,項目總投資146228億元人民幣,環保投資3957億元人民幣。其中,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區縣級審批的項目環評文件分別為32個、1218個、24141個、57328個。 “環評制度作為環境保護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制度,隨著改革的深入只會加強、不會削弱。”崔書紅說。 崔書紅表示,近期,環境保護部大力推進環評領域改革,加快重大投資項目審批。2014年5月,國務院確定2020年前建設172項重大水利工程。針對此專項工作,環境保護部及時解決項目環評審批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優化工作流程,大幅壓縮審批時間。2017年國務院確定開工的15個重大水利工程中,環保部已按時完成12個項目環評審批工作。 據介紹,新修訂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將從2017年10月1日起實施。該《條例》細化了環評審批要求,強化了事中事后監管,對違法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 “環評工作總體來說是好的,但在一些局部區域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崔書紅說,針對個別環評機構和人員弄虛作假的行為,包括出租、出借環評資質等,要求各級環保部門在受理和審批環境報告書和報告表過程中嚴格把關,對那些胡編亂造、環評結論不準確的報告書和報告表不予審批,同時對環評質量不高、弄虛作假的環評機構和人員進行嚴厲處罰。 |
相關閱讀:
- [ 09-28]莆田城廂警方搗毀一賣淫窩點 抓獲4名違法人員
- [ 09-28]環保部揭底:一些違法排污企業環保根本不投入
- [ 09-27]橋隧交警大隊開通電子監控交通違法處理網上預約
- [ 09-26]可能違規違法?肯尼亞選舉委員會將被調查
- [ 09-21]零部件斷供損失三千億?環保部門:環境違法絕不讓步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