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經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一度較為嚴重。“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值得慶幸的是,中國政府很快就意識到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不遺余力地開展一系列防污治污、建設綠色中國的一系列環保工作。在過去的五年,是中國政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年,也是一步步建設美麗中國的五年。 在中國,有很多膾炙人口的環保口號,其中尤以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出的“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最為著名。然而,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從來不只是喊口號,在具體執行工作中,中國政府層層傳導壓力,這項工作推進得扎實有效而又深入人心。 2017年9月21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來自126個國家的300多名記者,我有幸參與其中。在會談中,張高麗指出,為防止污染,中國關閉了多家煤炭企業,并開始對一些大型煤炭企業進行整合。要知道,煤炭業過去一直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這可以看出,在環保問題上,在生態問題上,中國抱著“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2014年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政府承諾,中方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而發展清潔能源是中國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 如果你在中國旅游,在很多山坡上,你都會看到隨風轉動的風車。中國是目前全球風力發電增長最快的應用市場。2016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達到23328兆瓦,約占全球風電市場份額的42.7%;中國海上風電裝機量占全球裝機量的11%,是世界第三。2016年11月,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海上風電試驗場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建設,預計2017年下半年并網發電。據預測,到2019年12月,該項目年產值將超過100億。中國,正以絕對優勢領跑全球風電市場。 2016年年底,中國就發電量而言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國。今年,在中國東部的淮南市,一座特殊的水上浮動太陽能發電站正式投入使用,16萬塊電池板和40MW的裝機容量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一個水上浮動太陽能發電站,它不僅能滿足1.5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還有助于保護水源和生態景觀。 發展新能源,已成為許多中國城市的發展新思路。 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門市,曾是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近年來,玉門市大膽改革創新,把發展新能源作為全市優先產業大力培育,全力打造甘肅省首個光熱發電特色小鎮——玉門光熱特色小鎮。 內蒙古的庫布奇沙漠也引入了農光互補的發展新方式。鄂爾多斯市大力發展光伏產業,積極探索光伏發電與荒漠治理相結合的“光伏治沙”模式。 位于青海省的海西州更是傾力打造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這是一個全方位的清潔能源基地,它將充分發揮海西州優良的太陽能資源優勢、豐富的風能資源優勢和大量的未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同時,將推進以光熱發電作為支撐電源的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至2020年,海西州光伏發電項目發展目標為新增3790MW,累計達到6958MW;光熱發電項目發展目標為新增1760MW,累計達到1770MW;風電項目計劃新增2600MW,累計達到3020MW。總裝機容量累計達到11748MW。 除了發展清潔能源,中國在環保方面的其他努力也是不勝枚舉:中國政府致力于加大水土監測力度,強化檢測規范,完善檢測體系,推動污水處理再利用;重建山川河流生態系統,鼓勵打造生態城市,提高森林覆蓋率,建設森林防護帶,防治水土流失……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大城市居民,開始重視垃圾分類處理。 清醒的意識,高度的重視,有行動力的中國政府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對本國人民負責,更是對整個人類負責。放眼國際,中國積極推動了巴黎氣候協定的達成,并矢志不渝地兌現其巴黎承諾。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看到了中國不斷提升的全球影響力。 (作者:Cyprien Kapuku,剛果(金)《潛力報》國際新聞部主任 翻譯:宋喬) |
相關閱讀:
- [ 09-29]書畫攝影展 喜迎十九大
- [ 09-29]福建省政協舉辦“丹青繪八閩喜迎十九大”書畫展
- [ 09-28]南平市直工委舉辦“喜迎十九大 深化學習廖俊波做合格黨員”專題培訓班
- [ 09-28]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評論:“互聯網+非遺” 大有可為
- [ 09-28]【喜迎十九大 ? 文脈頌中華】 仙桃之“鮮”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