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訊非遺就是古老的東西,保護非遺是文化人的事?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聽過這樣的言論?然而,非遺真是如此嗎?9月15日-28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廣東篇”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在廣東多地開展,傳統的非遺項目遇上了最潮的網絡,碰撞出了各種火花!各種非遺項目,通過網絡直播等新媒體方式,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接觸非遺,了解非遺。原來,非遺也可以這么有趣。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有些拗口,甚至常被錯記的名詞,經過這些年來政府與社會大眾的大力推廣,“非遺”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然而,大部分人對于非遺的理解有偏差。許多人認為,非遺要么是不可企及的高超工藝,要么各種“高大上”的文化產品。然而,非遺作為被時間跟社會檢驗過,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產,早已“滲”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大部分廣州人都愛喝早茶,點上一盅茶,幾件點心,一坐就是一早上。別人給你倒茶時雙手輕敲桌面以示感謝,需要續水時則將蓋子揭開……這些你再熟悉不過的“規矩”,與那些精美的點心背后傳承幾代人的高超手藝一樣,都是普通人生活中觸手可及的非遺——2015年,廣府飲茶習俗正式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以,非遺的保護傳承,首先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發現身邊的非遺。明白非遺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文化遺產,而不是“文化人的事”,才能讓更多的人熱愛非遺,加入到保護、傳承非遺的隊伍中來。相關非遺保護機構要與社會大眾合力,形成全社會參與非遺保護熱潮,使傳承非遺轉化為大眾的文化自覺。 那么,怎么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呢?一方面,非遺的宣傳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的平臺,用新媒體的方式、年輕人的思維去包裝非遺,推廣非遺。正如廣東“名嘴”馬志海所說的“非遺是當時最時尚的,所以我們今天要傳承非遺,就要讓非遺時尚起來”。另一方面,非遺傳承人也必須在不偏離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去適應市場的變化。作為西關打銅傳承人蘇英敏對此深有認識。“市場變化太快了,現在是90后的市場,我們必須創新,去滿足90后甚至是00后的需求。” 為此,蘇敏英在繼承父親打銅的基礎上,嵌入現代元素,同時改良銅壺,打造出適合電磁爐加熱的銅壺,以順應市場的需求。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非遺傳承人都能抓住市場的動脈。作為陶藝傳承人的梅曉山認為“許多非遺傳承人固有的思維是埋頭苦干,只想著提高工藝技藝,卻忽略市場?!睂Υ耍瑥V東省也在大力的落實非遺傳承人群研培工作,通過開辦“廣彩瓷燒制技藝”、“新疆哈密刺繡班”等培訓班,在提高傳承人工藝水平的同時,也通過各種課程讓非遺傳承者能了解市場的需求,學會市場的營銷,從而讓非遺跟上時代的潮流與市場發展的方向,將非遺發揚光大。(金羊網文/林潤棟) |
相關閱讀:
- [ 09-28]【砥礪奮進的五年·成就展】弘揚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
- [ 09-28]【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互聯網+非遺” 大有可為
- [ 09-28]【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 仙桃之“鮮”
- [ 09-27]【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土家人的“生死”與“喜樂”
- [ 09-27]【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非遺保護抓實效,新媒體大有可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