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和中國經驗
2017-09-30 22:1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虹虹 孫靖 |
分享到:
|
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和中國經驗 ——解讀《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了《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經過長期不懈奮斗,中國顯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不僅摘掉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帽子,而且公共衛生整體實力、醫療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全民身體素質、健康素養持續增強,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 中國何以成為典范? 令人鼓舞的中國故事 健康是幸福的根兒,是每一個人的基本訴求。 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2條規定:“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享有能達到的最高的體質和心理健康的標準。健康權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為其他各項人權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條件。” 追求最高水準的健康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一項基本人權。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認為,隨著白皮書的發表,中國政府一方面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歷來重視人民健康事業的發展和人權的進步;另一方面,借此機會跟世界認真而坦誠地講述中國的故事,分享中國的經驗。 “中國的故事是令人驕傲和鼓舞的故事,中國的經驗是值得傳播和借鑒的經驗。”劉遠立說。 何以見得?且看數據: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9歲提高到2016年的76.5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90年的88.9/10萬下降到2016年的19.9/10萬,嬰兒死亡率從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人群健康狀況的持續改善是在經歷了由經濟體制轉型、工業化、城市化、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巨大挑戰,以及面臨傳染病和非傳染病雙重挑戰的情況下實現的。”劉遠立補充道。 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用了占GDP6%左右的衛生投入,使得其人群的主要健康指標已經達到中高收入國家的水平,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生存與發展人權的進步。“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值得總結。”劉遠立說。 筑牢健康權利的基石 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中國的故事,從公平開始。 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教授滿洪杰認為,健康權利的實現,有賴于各國政府在可能的條件下向人民提供可獲得的、可及的、負擔得起的、可普遍享有的、平等分配的健康條件和資源。但健康條件和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必須由社會為公眾提供有效的物質支撐,即應建立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在他看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建立起了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網,這正是中國人民健康權利實現的堅強基石。 目前,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覆蓋率穩固在95%以上,基本實現全民醫保。2016年新農合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20元,2017年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到450元。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范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50%和75%左右。還全面建立了大病保險制度和疾病應急救治制度,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型醫保支付方式,以及避免因病致貧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也已建立。 此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統一覆蓋范圍、統一籌資政策、統一保障待遇、統一醫保目錄、統一定點管理、統一基金管理。“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權益的公平性得到提升。”滿洪杰說。 劉遠立認為,中國政府歷來實事求是,沒有大包大攬,而是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對于必需的基本健康服務,由政府承擔主體責任;而在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樣化的保健需求方面,鼓勵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鼓勵個人承擔一定的責任,鼓勵社會辦醫,提倡全民共建共享,避免掉入“福利社會”的陷阱,使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和人權的進步變得可持續。 自我革新開創新局面 故事要繼續,必須改革創新。 劉遠立認為,中國重視“長治久安”和“與時俱進”兩手都要硬。一方面,通過一系列深化醫改的措施,探索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包括全民醫保、分級診療、藥品供應保障、現代化醫院管理、綜合監管在內一系列制度性的安排;另一方面,強調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融合,不斷發現新機會,探索新辦法,解決新問題。 “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世界上第一個由國家元首提出并領導實施的健康事業發展的核心工作方針,充分體現了中國制度、文化的特點和優勢。”他說。 在改革過程中,中國審時度勢,有遠見,抓關鍵。比如對“治未病”理念的重新發揮,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中國醫療保障體系改變了傳統上重治療、輕預防的誤區,重視疾病防控,以‘治未病’優化防治策略,積極預防和治療傳染病、地方病,控制慢性病,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滿洪杰說。 “健康事業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針對包括行為和環境在內的主要健康影響因素發力。”劉遠立指出,中國抓住了關鍵環節,緊緊圍繞建設健康環境、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四個方面展開發展健康事業。 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2011-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18%;2015年修訂了食品安全法,加強了從田間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監管;積極履行國際控煙框架協議,18個城市出臺了無煙環境法規;健康教育投入加大,國民健康素養有所提高,從2008年的6%左右提高到2015年的10%左右…… 當然,任何事并非十全十美。“中國在健康事業發展和人權進步方面,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劉遠立說,中國政府和人民有決心和信心,不斷克服前進中的困難,不斷應對發展中的挑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促進全球健康事業發展和人權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光明日報北京9月29日電)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30日 12版) |
相關閱讀:
- [ 09-27]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逐夢這5年)——中國舞臺藝術這5年
- [ 09-14]聚焦“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海外華文媒體探討如何傳播“中國故事”
- [ 09-14]媒體創新形式下的生動講述 海外華文傳媒共話“講好中國故事”
- [ 09-11]中國東方歌舞團用《十二生肖》講“中國故事”
- [ 08-27]天津全運會開幕式即將上演 3D技術講中國故事
- [ 08-25]從“和諧”到“復興”:中國速度里的中國故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