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屋后的菜園像花園,村道干凈整潔;種植大棚里,串串葡萄青翠欲滴;文化廣場上,人們將廣場舞跳得熱火朝天;廣場周圍,“四德”文明墻和“二十四孝”畫廊引人駐足……初秋時節,走進江蘇如皋市丁堰鎮新堰社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派美麗、和諧的景象。居民們說,從全鎮排名倒數第一的落后村到排名第一的先進村,新堰的嬗變,完全是村級黨組織引領大家干出來的。

配強領導班子下活發展一盤棋
新堰社區位于丁堰鎮最東部丁掘河畔,先天條件不錯,可由于原領導班子爭先意識不強,戰斗力偏弱,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發揮不明顯,積累的問題多、群眾意見大。早日摘掉“軟弱渙散社區”的帽子,早日發家致富,成為全社區人的夢想。
2014年5月,社區兩委班子進行了“大換血”。由如皋市農委選派的第一書記陳慎與從鞠莊社區選派的優秀村干部許劍,兩人并肩作戰,挑起了落后社區的發展重擔。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在居民的觀望中,兩個年輕干部從建立健全社區組織,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入手,撲下身子,真心實意幫助居民排憂解難、發展致富項目。

(文體廣場)
在他們的帶領下,社區兩委班子的凝聚力迅速得到加強,短短3年時間,居民出行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增收致富也有了盼頭,村風民風更是實現了大變樣。69歲的楊仁基老人興奮之情溢于言表:“真沒想到,十幾年的后進村帽子僅用1年時間就摘掉了,這輩子真是知足啦!”
4年來,與社區一同成長的還有許劍,在社區便民服務中心二樓的會議室墻上,掛滿了各種榮譽獎牌,他說,“南通市黨建示范點”這張牌子是不久前掛上去的。新組建的社區領導班子充分吸收以前軟弱渙散的教訓,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組織架構體系,建立了“黨委-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位一體黨建惠民聯動工作體系,設立黨支部5個、黨小組13個、黨員中心戶23個,建立了居民小組聯絡員隊伍,徹底激活基層管理的神經末梢,一系列問題迎刃而解。

(二十四孝公益廣告)
“在前幾年的全鎮綜合排名中,這個社區是倒數第一,去年還是第一,不過是正著數的。”許劍自豪地說道。

環境提檔升級景美村美人更美
解決問題,需要對癥下藥。許劍說:“剛來社區時,我和陳慎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挨家挨戶地上門去摸情況、聽意見,老百姓反映最多的問題就是路,全社區只有4條很短的水泥路,其他都是砂石路。用老百姓的話說,下雨天車子就在水里游。”
找到問題,說干就干。16條主干道路全部硬質化成了許劍和陳慎的第一個“大手筆”。沒有錢,他們就向市里、鎮里爭取一點,發動社區的能人捐一點,社區集體資金想辦法貼一點,靠著這幾個“一點”籌集到資金400多萬元,最終把路修通了,直接改善550戶居民出行條件。“雖然辛苦,但是值,路通了,社區干部的威信就有了。”
“以前,社區戶與戶之間很多路段沒有修好,路面坑坑洼洼,每逢下雨泥濘不堪,想去鄰居家里坐坐都難。”居民李鳳感慨萬千,“現在,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就算下雨我也可以穿皮鞋出門了。”

許劍坦言,這幾年,社區在村容環境整治方面下足了功夫,新建水泥道路16條,新建農橋2座,維修破損防滲渠道420米;對農民集中小區進行集中整治,修建區內垃圾池13個,改造雨污分流設施1080米,增設蓄糞池246立方米,新建大田調節池11個共350立方米,堅決杜絕了糞污向水體直排現象的再發生。“我們與15位四位一體管護員和小區管護員,重新簽訂管護合同,對社區環境衛生實現24小時監督檢查制,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盡管社區資金不十分寬裕,許劍和陳慎商量后,決定還是為老百姓修建一個文體廣場。如今,每當夜幕降臨,文體廣場上總是人氣滿滿,居民伴隨著音樂跳起健身舞,孩子們在柔和的燈光下追逐嬉戲,呈現出一幅幸福和諧的鄉村美麗生活圖景。
發展現代農業 鼓起百姓錢袋子
讓居民富起來,這是新堰社區黨員干部一切努力的落腳點。改變,從改造社區種植養殖戶開始,現代農業由此破題。
2014年,正趕上國家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在社區的鼓舞和幫助下,不少農戶開始流轉土地,辦起了家庭農場。種田能手張繆華便是其中的一員。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張繆華創辦的張氏家庭農場實現了從作物耕整地、播種、植保、收獲、秸稈處理到糧食烘干全過程機械化,去年年收入超過80萬元,被認定為“江蘇省示范家庭農場”。

(對蝦養殖場)
居委會主任楊彩云是社區指定聯系農場的黨員,她隔三差五地就會來張氏家庭農場轉,向張繆華介紹最近的最新政策,順便詢問有什么需要社區幫助解決的矛盾。“多虧了楊彩云這樣的好黨員、好干部,不僅跑前跑后,幫我們流轉土地,還幫我們解決了用工難題。”張繆華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在新堰社區,誰家里有個煩心事,總能找到黨員來傾訴;誰家里有困難,總能找到黨員來協調解決。
在黨員干部的引領下下,社區現代農業發展得風生水起。4年來,新堰社區新建現代農業項目5個,新發展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300畝、花木基地面積300畝、糧食全托管服務面積1000畝,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家庭農場15個。“去年,全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1280元,同比增長12%;實現村營收入50多萬元,是2013年的3倍多。”許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