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第三大行政區,東西距離2400多公里,橫跨近29個經度。東有森林,中有草原,西有大漠,幅員遼闊,物產豐饒。 說到內蒙古,很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印象也許是“茫茫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于是,很多來自內蒙古的朋友就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 “你們內蒙古是不是都是大草原啊?” “你們內蒙古是不是家家都有馬啊?” 的確,草原、牛馬早已是內蒙古的標志。但近5年來,內蒙古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旅游業迅速發展、企業的科技創新、清潔能源的開發、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內蒙古正在向世人展示著它全新的面貌。
△視頻:原來你是這樣的內蒙古 阿拉善左旗:沙漠死海變夢想小鎮 阿拉善有著廣闊的土地,27萬平方公里相當于5個浙江、3.5個臺灣大。然而,沙漠卻占到這里土地的三分之一。以往的阿拉善,沙漠給這里的人們帶來的是絕望和無助。但在如今,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比賽,這里的游客越來越多。以越野車賽為主的阿拉善英雄會是當地非常有名的活動,當地政府預計,今年的阿拉善英雄會,將會有超過50萬輛車,200萬人次奔赴阿拉善。 △越野車比賽是阿拉善開發出的新“資源” 從2014年開始,阿拉善就成為了永久的越野比賽地,這給當地打造中國最大越野活動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會。汽車既是交通工具,更是這座沙漠不夜城的社交和休閑度假方式。這也讓越野賽事成為了汽車+體育+旅游成為一種綜合式體驗消費方式,撬動了阿拉善的區域地方經濟。 一場越野賽事,改變一座城,更改變一片沙漠。 輝騰錫勒風電場:電送全中國 說到能源,不得不提內蒙古,說到綠色的清潔能源,不得不提草原上的大風車。輝騰錫勒風電場地處內蒙古高原,海拔高,風力資源非常豐富,這里的有效風場面積達6828平方公里,矗立有1300多個風機,可開發電量達6800萬千瓦,占全國的十分之一。 垂直式風力發電裝置相當于60層樓高,可以接受任何方向的來風進行發電,發電量是普通風機發電量的33倍,發電半年可以滿足5萬人一年的用電量。這五年,清潔的電能正在緩解京津等地用電不足的局面。內蒙古依托風力資源的優勢實現了風從草原來,電送全中國的愿景。 包頭鋼鐵廠:科技創新扭虧為盈 包鋼曾是一五項目,被稱作共和國長子,周恩來總理還親自給它舉行過奠基禮。但是,發展到今天,產能過剩和虧損也是包鋼不得不面臨的情況。只有轉型升級,才能夠延續共和國長子的驕傲與榮光。 今年“十一”長假期間,包鋼的新產品——復合鋼管開始了生產。這種復合式無縫鋼管將兩種材料用熱軋工藝融為一體,兼具韌性與抗磨性。正在興建的北京新機場,80%的無縫鋼管都出自這條生產線。 △包鋼生產的無縫鋼管 近幾年,包鋼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每年都保持在15億元以上,5年來包鋼實施研發項目達到290個,申報國家專利300個。創新成果帶動了產品的轉型升級,也讓企業有了新的活法。2015年包鋼年虧損額達到83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包鋼實現了扭虧為盈。 呼和浩特:大數據帶動新興產業 在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盛樂現代服務集聚區,五年來,阿里巴巴、華為、騰訊、百度等70多家企業的服務器陸續入駐,這里還孵化出了300多家和云計算、大數據有關的企業。為保障數據中心運行的萬無一失,年輕的工程師們必須要隨時巡檢。“無故障”是他們最大的心愿,也是他們的職責與擔當。 2016年10月,國家批復內蒙古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現在全區大數據服務器裝機總容量超過90萬臺,在全國首屈一指。乘風而上,飛上云端,資源大區內蒙古正利用自身優勢,著力發展新興產業。 說完新事物,不妨再來看看內蒙古的那些傳統符號。對于現代的內蒙古人來說,騎馬、牧羊和住蒙古包的人比起以往已減少了很多,這些曾經的內蒙古傳統符號、標志也被再次開發,變成了文化,也創造了更多效益。 錫林郭勒:讓蒙古馬變成一種文化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很多民族融合、交流,但到今天,依然保留了非常純粹的馬背文化、游牧文明,蒙古族就是游牧文明和中央文明融合的集大成者,內蒙古人依然可以很自豪地說自己是牧馬人,草原上依然還有很多套馬的漢子。 對于蒙古族來說,馬不僅是生產生活的工具,也是開疆拓土、開拓精神的象征。彭廣是一名馬場的主人,因為對蒙古馬的癡迷,2013年,他經營起自己的馬場,成為一名“牧馬人”。現在這里是一個專門為“馬”攝影愛好者打造的攝影基地,每年吸引國內外上萬名游客前來騎馬,觀馬,拍馬。過去五年,內蒙古草原上每年舉辦以“馬”為主題的體育、文化、旅游活動,將“馬”培育成能夠代表內蒙古的特色品牌。 蘇尼特右旗:牧民企業合作結碩果 蘇尼特羊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又叫“戈壁蒙古羊”,因為它生活在半荒漠化草原,耐寒抗旱,肉質細嫩,沒有膻味。蘇尼特羊雖然從明清開始就是貢品,但直到近幾年,這種羊才真正打開市場,廣泛被人了解和接受。蘇尼特羊的“走紅”,便是農企合作結出的碩果。 在當地,一家龍頭企業和800多戶牧民簽訂了收購協議。收購來的羊肉會經過深加工,銷往全國各地。這家企業和北京等地的餐飲名店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還建立了羊肉直營店。比起過去牧民賣羊只能自己拉到活畜交易市場,現在建立起來的牧民和企業利益聯結機制,不僅收購價高于市場平均價格,而且渠道、品質都有保障,讓牧民實實在在受益。通過各種形式的農企合作,蘇尼特右旗目前已經有110多家各類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與企業形成利益聯結的合作社有60多家,訂單牧戶1200多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蒙古包銷往世界各地 李猷良在草原上的牧區長大。10多年前,20歲的他從中專畢業,因為工作不好找,就拜當地的蒙古包老藝人為師,學做蒙古包。 隨著牧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人搬進了樓房,蒙古包也變成了旅游景點上的體驗。對于李猷良來說,蒙古包不好賣,自己的這門手藝就相當于廢掉了。但在5年前,當地出臺了特殊政策扶持民族特色產業,李猷良下決心干一把,他將自己全部身家再加上借的錢,投到了蒙古包制作上。 李猷良開了一個專賣蒙古包的網店,幾個月下來,他雖然沒賣出去一頂蒙古包,卻引來一個從西班牙遠道而來的客商。據他說,西班牙客商在他這待了整整一周,了解蒙古包的制作工藝。最終,李猷良成功地把小時候住的東西賣給了外國人。自從這一開張,他就沒能停下來,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李猷良的傳統手藝成了他闖世界的一大法寶。 △李猷良和他的蒙古包 賣出去的是產品,更是文化。5年來,李猷良的蒙古包從一年賣幾十個到幾百個,把蒙古包賣到了西班牙、德國、瑞典、澳大利亞,甚至還出現在南極。他把草原上的傳統手藝,做成了走向全球的事業。李猷良表示,他想把蒙古包,包括蒙元文化做成一份事業,讓更多人了解蒙元文化,了解蒙古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