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9日是拉丁美洲著名革命家切·格瓦拉犧牲50周年紀念日。 切·格瓦拉,本名埃內斯托·拉斐爾·格瓦拉,古巴人親切且贊嘆地稱他“切”。對這個名字的來源說法不一。有一種解釋說,“切”在阿根廷當地口語中用于打招呼,相當于“嗨”,是格瓦拉為自己選擇的昵稱。 在古巴,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那張由阿爾伯托·廓爾達拍攝、傳遍全球的格瓦拉肖像照常常會在大街小巷出現。沒有切·格瓦拉的古巴是不可想象的。 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卻是古巴歷史的一部分。在學校,每天一早升旗后,中小學生會在老師帶領下,舉起右手宣誓“共產主義的先鋒隊員,我們會像切一樣”。在首都哈瓦那革命廣場,內政部大樓外墻上的巨幅格瓦拉頭像總是如磁石一般吸引游客留影……切是革命者、建設者、國際主義戰士,是古巴人掛在嘴邊的指揮官和朋友。 【圣克拉拉——切的城市】 對那些想從古巴西部前往東部的人來說,中部城市圣克拉拉通常是必經之地。不只因為它是這個加勒比島國的歷史名城,而更在于它是存放切·格瓦拉遺骸的地方。 這座城市始建于1689年7月,如今人口將近23萬。切·格瓦拉紀念碑是它的地標,從遠處就能看到長方形底座上那座高近7米的銅像:這名游擊隊指揮官手提步槍,腰別手榴彈、水壺,身著橄欖綠軍服、頭戴貝雷帽,似在守望這座城市。 銅像底座的左邊是一組切·格瓦拉的浮雕像,神情各異,目光深邃;右邊是切寫給戰友、已故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的信,末尾是他的那句名言:“直至勝利,永遠,無祖國,毋寧死。” 1928年,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羅薩里奧市,長大后學醫,1956年加入菲德爾·卡斯特羅的游擊隊,在抗擊古巴獨裁者巴蒂斯塔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革命勝利后,格瓦拉曾任古巴國家銀行行長,但為了追隨自己的理想,向世界傳播革命的火種,他離開古巴,先后去剛果、玻利維亞繼續投入反抗壓迫的斗爭。1967年10月初,他在玻利維亞遭到雇傭軍伏擊,同月8日遇害。 銅像基座下有一座陵園,墻上用石塊砌起的格子里存放著格瓦拉和30名一同在玻利維亞遇難戰友的遺骸。往里走有大片綠色植物,郁郁蔥蔥;不遠處,地面上砌起的類似石井的建筑物中央是一簇由菲德爾·卡斯特羅親手點燃的長明火,向這些烈士致敬。 基座下另一端是一座小型博物館,珍貴照片、物件記錄了切·格瓦拉從出生到離世的不同片段,一一訴說著他的生命點滴。他早年在南美洲騎著摩托車旅行時拍的照片,參加革命后在古巴東部馬埃斯特臘山區打游擊戰時下棋、坐在草堆樹枝上看書的照片,他用過的字典、治牙器具、哮喘發作時用的呼吸器,看過的馬克·吐溫、塞萬提斯、史蒂文森著作;革命勝利后在甘蔗地和農民一起干活、學打棒球的照片,擔任古巴銀行行長時有他簽名的古巴紙幣、1965年在剛果喬裝以及后來在玻利維亞化妝后的照片…… 年輕的博物館學家伊思瑪麗·費爾南德斯介紹說:“這里是切·格瓦拉活生生的人生印記。”博物館自1988年開放以來接待了450萬人次參觀者。每天平均有2000人來這里,很多來自切·格瓦拉的故鄉阿根廷,還有意大利、法國、德國。而古巴人、特別是圣克拉拉市居民可謂最為敬重這些死難的游擊隊戰士,他們會在這里舉辦婚禮、為切獻花、向切訴說。 在城市的另一角,切留下了重要印記。1958年12月,他領導了反擊巴蒂斯塔軍隊的決勝一仗,持續三天的戰斗最終成為對巴蒂斯塔獨裁政府的致命一擊。 當時獨裁政府從哈瓦那發出了一輛運有近400名全副武裝士兵的裝甲列車,駛往古巴東部增援那些與革命軍作戰的部隊,但格瓦拉率領的游擊隊在圣克拉拉市區里讓軍列脫軌翻車,政府軍損失慘重,士氣大跌。 如今在火車脫軌現場保留了三節當年那場遭遇戰的車廂,車廂博物館里有圖片、地圖、武器等實物,講述著這場古巴革命的決勝之戰。這座露天博物館還展出了一臺推土機,當年游擊隊員就是駕駛它撬起了鐵軌,致使軍列脫軌。 切在圣克拉拉每個角落都留下了印記,在這里,感覺這名傳奇戰士依然活著,就像學生羅倫娜·羅德里格茲說的,“切在每一個古巴人心里”。 現年74歲的萊昂納多·加西亞坐在市中心維達爾公園,回憶說,當年格瓦拉率領的游擊隊與政府軍浴血奮戰并最終解放圣克拉拉時,他才15歲。“我當時在離火車脫軌地點很近的地方賣糖果,一個游擊隊員讓我趕快離開,因為局面會很糟糕。” 加西亞指著不遠處自由圣克拉拉酒店的正面,那里至今留有游擊隊員向藏在樓里的政府軍開槍令其投降的彈痕。他說:“對這塊大陸的多數人來說,切沒有死去。” 對博物館員費爾南德斯來說,格瓦拉的遺骸保存在圣克拉拉,意味著“高要求”,“我們負有守護他的責任”。 【一個國際主義傳奇】 為表達對切·格瓦拉的敬意,負責修復哈瓦那議會大廈穹頂的德國企業主管麥克·迭戈曼今年5月前來圣克拉拉,免費為格瓦拉紀念碑提供無償清洗服務。 同樣為紀念這位英雄遇害50周年,35名意大利青年參加“基諾·多內旅”,來到古巴,訪問受颶風“艾爾瑪”影響最嚴重的圣克拉拉、哈瓦那等地。每到一地,他們都會舉辦一場“團結之夜”活動,與當地人進行文化交流,建立友誼。 這項活動的協調人米蓋爾·庫爾托說:“基諾·多內旅最初是為一群不滿資本主義的進步青年了解更多知識為初衷成立的。他們把古巴作為參照,追隨古巴國際主義的榜樣力量。” 23歲的卡洛塔·普洛斯貝麗已是第二次參加這項活動,這名法律系學生對古巴媒體說:“古巴正在建設一個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的社會模式,一個讓我們尊敬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體系。我們認為這個體系對于改善國家的人際關系十分有用。” 普洛斯貝麗的朋友、31歲的巴布洛·巴奇其奧在國內組織年輕人參觀與意大利法西斯罪行相關的歷史遺跡,以防止極右翼勢力抬頭。他說:“我們很想了解菲德爾·卡斯特羅和切的生活和工作,他們在年輕人的想象中,我們想追隨他們的理想,因為他們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一種象征。” “基諾·多內旅”所到之處都舉辦“意大利街”活動,架起小食攤,為當地人提供意大利食物。去年在圣地亞哥地下斗爭博物館前,他們5天內發放了一萬份食物。今年,他們主要前往受颶風破壞的城市舉辦類似活動。 庫爾托強調,組織這類活動的重要性在于,年輕人在自己國家的社區參加社會活動后,訪問古巴能給予他們改變自己社會的新啟示。 【后人追隨的理想】 古巴各界8日在圣克拉拉舉行紀念切·格瓦拉犧牲50周年大型集會。在格瓦拉紀念碑和銅像前,古巴領導人勞爾·卡斯特羅、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兼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米格爾·迪亞斯-卡內爾等黨政軍領導人和6萬多民眾參加了集會。 迪亞斯-卡內爾在集會上發表講話說,切·格瓦拉如今是“一個通用符號、一個為解放受帝國主義壓迫的不同民族而斗爭的榜樣。他是一個利他者,一個自覺的革命者,是一種理想”。 “這位指揮官書寫的歷史篇章以及他的小而頑強的國際主義部隊在玻利維亞實現的這種超越,今天影響著世界上很多人。他是一個不停追求真理、尋求捍衛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人。他不僅是一名領導者、一名游擊隊員,也是一位革命的思想者、一位人文主義者、一名知識分子。” 1964年12月,切·格瓦拉在聯合國大會上這樣總結自己的國際主義理念:“當下也許有必要,我愿意為解放任何拉丁美洲國家獻出我的生命,不求任何回報。” 對于死亡,切·格瓦拉并不陌生。他曾說:“在革命中,不是勝利就是死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忠實于自己的原則。從他騎著摩托車在拉美大陸旅行,到參加古巴革命,到他聽從內心召喚前往其他大陸和國家捍衛自己的理想。切總是付出自己的所有,不求回報。他留給世界的遠不止那句“直到勝利,永遠”。 幾十年來,古巴青年在他的榜樣力量下奔赴非洲和拉丁美洲投身國際主義事業,世界各地成千上萬人穿著印有他的肖像的服裝,讓他成為不朽;還有人尊他為傳奇,致力于傳播他的思想。 古巴著名詩人尼古拉斯·紀廉在《指揮官切》一詩中寫道,格瓦拉像“孩子般純凈,或者說是一個純粹的人”。或許有人會認為切簡單、幼稚、一意孤行,但在這個紛繁、喧囂、物質的世界里,也許正是他的純凈、他對理想的執著、對烏托邦式美好社會的向往,如同一盞明燈,讓一代代的年輕人膜拜追隨。 這個世界需要英雄。他是永遠的切·格瓦拉。(馬桂花)(新華社專特稿) |
相關閱讀:
- [ 05-25]聯合國秘書長為2016年犧牲的維和人員追授勛章
- [ 04-13]英王室雇人幫女王“撐新鞋” 要有“犧牲”精神
- [ 04-10]在法華僑華人公祭一戰犧牲華工
- [ 04-02]“俄干預大選”再起波瀾 俄美關系成美內斗犧牲品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