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校園電信詐騙、建立網絡安全校園基地、開設安全上網知識課程……五年來,在網絡安全教育的征程中,逐步構建的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正影響和保護著每一個青少年。 “喜迎十九大 中國少年強” ----“砥礪奮進的五年黨中央心系青少年健康成長”系列報道 未來網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 謝青)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其中青少年更是網絡的生力軍和支撐體。在“4.19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要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不久前,2017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在上海落幕,與往屆不同,今年特別推出2017網絡安全博覽會暨網絡安全成就展,集中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規范網絡傳播秩序等,逐步構建安全清朗網上家園的成果成就。 打擊校園電信詐騙、建立網絡安全校園基地、開設安全上網知識課程……五年來,在網絡安全教育的征程中,逐步構建的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正影響和保護著每一個青少年。 2017網絡安全博覽會暨網絡安全成就展現場。(未來網記者 謝青攝) 打造“網絡安全主題課” 網絡安全知識牢記心中 一張帶有閃付功能的銀行卡,用特定機器感應一下,個人信息和賬戶流水就能清晰地顯示出來,甚至有可能隨意消費,這是一種叫做“非接觸式智能卡信息獲取”的手段。 簡單的操作讓王女士暗自心驚,轉頭看看身旁8歲的兒子,不禁想起此前孩子網上閃付充值游戲幣的經歷。 “不需要支付密碼,直接閃付,雖然方便了但也有風險啊。”王女士疑惑,不良信息彈窗、游戲時間過長、支付釣魚陷阱等等,這些在成人上網時都防不勝防的網絡陷阱,一樣存在于青少年上網的過程中,而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應該如何應對?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10歲以下網民占據全國網民數量的3.1%,以中國網民7.51億來計算,10歲以下的網民數量超過2000萬。 面對龐大青少年群體的上網需求,近年來開展了多項網絡安全科普活動,例如“護苗行動”為青少年營造健康安全的上網環境、建設國家網絡安全青少年科普基地和網絡安全體驗式科普平臺等多個方面,培養青少年綠色上網、文明用網意識和習慣。 網絡安全普法重中之重 青少年知法懂法護安全 “十道題錯了三道,都是涉及法律相關的知識。”在2017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青少年日”主題活動上,一臺黑客提貨機吸引了眾多青少年的目光。 原來,通過掃碼答題,即可在黑客提貨機中提取飲品,不同分數對應不同獎品。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多數答題者能取得及格分數,但青少年普遍對涉及網絡法規的題目較為困惑。 2017年6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是為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制定的法律法規。 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越來越成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識,對于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也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教。 體制機制創新、進行頂層設計、出臺規章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互聯網法制建設逐漸完善,依法治理,依規治理,依標治理,也將互聯網普法傳遞普及。 提升網絡安全人才培養 為網絡強國戰略助力添彩 網絡安全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網絡安全人才的競爭。加強網絡安全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的網絡安全“領軍者”,成為近年來各高校教育的關注點。 注重人才培養,搶占制高點。近年來,我國高校已經設立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同時確定武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七所高校作為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對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建設加快推進。 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是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重要指示為指引,以建設世界一流網絡安全學院為主要目標,以探索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為主要內容,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從政策、投入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經過十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國內公認、國際上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網絡安全學院。 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各種提升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的機制,都將為網絡強國戰略助力添彩。 國家的未來在青少年,網絡的未來也在青少年。有什么樣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樣的網絡。有什么樣的青少年,就有什么樣的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推動形成全社會重視網絡安全的良好氛圍,取得的各項成就都在為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努力奮斗。 |
相關閱讀:
- [ 10-11]四屆“世安杯”網絡安全大賽成功舉辦 廣東高校成績亮眼
- [ 10-11]分析全球物價緣何普遍“體溫低” 或因網絡沖擊
- [ 10-11]網絡賬號注冊容易注銷難 互聯網平臺間接權益綁架
- [ 10-10]松溪:以新交通網絡姿態展示宜居環境
- [ 10-10]納米比亞手機網絡覆蓋率達到95%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