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高增速、較多就業、較低物價,今年實現6.5%增速沒問題 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 制圖:蔡華偉 在10月10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今年中國經濟實現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沒有任何問題,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全年可能還會有更好一點的結果?!?/p> 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居第一位 2013年至2016年,我國GDP年均增長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 “過去幾年,中國實現了7.2%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2%的通脹率、5%左右的調查失業率,較高增速、較多就業、較低物價搭配的運行格局難能可貴,在世界范圍內一枝獨秀?!睂幖獑凑f。 綜合國力不斷增強。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為2012年的1.32倍。 增長貢獻穩居第一。2016年,我國GDP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4.8%,比2012年提高3.4個百分點,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2016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左右,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居世界第一位。 經濟增長伴隨著結構優化。 服務業占國民經濟半壁江山。201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1.6%,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1%。 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2013—2016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5%,高于資本形成貢獻率8.5個百分點。內需成為經濟發展主要支撐力。 城鄉協調發展呈現新面貌。2016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比2012年縮小0.16。 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實踐 過去五年,中國經濟面對的國內外環境十分復雜,為何能取得輝煌成就? 新發展理念引領新常態。以創新為例,2016年,受理境內外專利申請量和授予專利權量分別比2012年增長69.0%和39.7%。2015年,反映“三新”的經濟增加值相當于全國GDP的14.8%。 “在過去五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用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把握了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有利于化解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使我們發展不僅當前有實力,今后還有后勁?!睂幖獑凑f。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去產能進展順利。今年1—7月,鋼鐵去產能已完成預定目標任務;煤炭去產能1.28億噸,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5%。 去庫存成效明顯。今年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2%。 去杠桿步伐穩健。今年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 降成本效果顯現。今年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下降0.12元。 補短板亮點突出。今年1—8月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8.2%、24.3%和16.1%。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2016年糧食產量為61625萬噸,連續4年穩定在1.2萬億斤的新臺階上,生產布局向優勢地區集中。 “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主線,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不僅改變了一些具體行業的供求狀況,而且對整個經濟供求平衡大有裨益?!睂幖獑凑f。 居民恩格爾系數30.1%,接近富足標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改善成效卓著,發展成果惠及全民。 荷包更鼓。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實際增長7.4%。2017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3%。 消費更旺。2016年,我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比2012年下降2.9個百分點,接近聯合國劃分的20%至30%的富足標準。 精準脫貧成效顯著。按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4335萬人,比2012年減少5564萬人。 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2016年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基本醫保總體實現全覆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我國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5年提高到2015年的9.42年。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5年的76.34歲。(本報記者陸婭楠) |
相關閱讀:
- [ 10-12]IMF上調多國經濟預期獨缺美國 特朗普表現不如預期
- [ 10-11]新豐街道五里村支部引領壯大村集體經濟
- [ 10-11]經濟失衡?臺灣地區投資率創30年來次低
- [ 10-11]臺當局欲重振經濟,兩岸關系是“基本功”
- [ 10-11]IMF上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