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民工返鄉創業大潮洶涌澎湃,400多萬農民工如今“歸去來兮”,新的創業傳奇書寫在廣袤大地上。告別都市,回到田園,開拓藍海,深耕桑梓,當前農民工返鄉創業浪潮正不斷推動鄉土中國轉型升級。 返鄉創業,日益刷新農村經濟地理。曾經,“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如今,不少地方已開始出現可喜的變化:農業可以很現代,農村不單有農業,農民不輸城里人……返鄉農民工播撒新經濟的火種,創造新業態的“玩法”,一個個充滿創意的項目在希望的田野上開花結果,一個個原本落后的村鎮崛起為新經濟、新業態的創業高地。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各地筑夢鄉土的涓涓溪流正不斷匯聚,成為推動農民增收、農村致富的巨流河。 返鄉創業,不斷改善農村社會治理。追求美麗鄉愁,渴望詩意棲居,薪傳文明之火,需要基層善治。當下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慰藉了“干渴”的農村社會,各種改變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農民工不用遠離家鄉外出打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不再望穿雙眼,家庭裂痕得以彌合,空心村現象得到緩解。蓬勃生長的創業力量,讓外來資源開始反哺農村社會,更開放的視野、更現代的治理觀念借由返鄉農民工在鄉土社會生根、萌芽。 農民富則中國富,農村強則中國強。農民工返鄉創業,讓自己變富,也讓家鄉變美。過去,從包產到戶到進城打工,“泥腿子”變打工族;今天,從落腳城市到返鄉創業,“漂一代”變“農創客”。無論其中尚存幾許困惑、幾多難點,返鄉創業農民工改變農村面貌的點點滴滴都值得鼓與呼,因為他們足音正健,給人以無限的希望,昭示著奮進的中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長期關注農民工返鄉創業,去年在貴州遵義市匯川區舉辦了第一屆中國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發展高層論壇,今年的論壇也即將召開。近期,半月談編輯部與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合作,對農民工返鄉創業進行了深入調研。研究會及其聯系的專家們提供了豐富的觀點和思想,本刊記者采訪到許多鮮活的素材,融會成本期半月專題。從中,讀者們可以一窺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大勢及由此帶來的鄉村之變。 游客在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游玩 他們帶回新觀念的火種 ——農民工返鄉創業推動農村轉型升級(之一) “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淵明的千古名句今天有了新注解。隨著中國經濟邁入轉型期,越來越多獲得技術、經驗和資金積累的農民工瞄準久被忽視的山水林田湖等農業資源,重新發現農村的價值和魅力,新觀念與新資源碰撞、對接,釋放巨大創業動能,提速農村經濟轉型升級。 重估農村資源價值 9月,農莊里綠油油的稻田開始露出微黃的顏色,螃蟹在水稻間游弋。每隔幾米,地頭就豎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城里的企業名或人名。再過不久,都市人將帶著親朋好友到這里收割稻谷、抓螃蟹。 “在外跑了十幾年,到頭來發現,咱祖祖輩輩種的一畝三分地就是寶貝。”農莊負責人、河南省原陽縣原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俊海感慨,老一輩土里刨食,新農人土里刨金。 這家合作社主打產品“水牛稻”是暢銷的有機大米品牌。“城市人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也喜歡田園風光,定制化、體驗式的種植模式很受歡迎。”“水牛稻”打開銷路后,趙俊海敏銳意識到,土地還可以創造更多價值,合作社適時推出“都市一畝三分地”項目。 該項目土地由農莊托管,認購者可以隨時耕種、休閑游,并獲得土地上產出的有機大米、石磨面粉、時令蔬菜、稻田蟹等。如今,立體種養、生態旅游等配套項目也在鋪開。光“稻田養蟹”,每畝收入就達16000元以上,高出普通水稻種植6至7倍。 “農民工返鄉創業,對農業經營方式的優化、農業效益的提高起到明顯促進作用,也帶動了閑置資源的開發和凋敝鄉村的復興。”中央黨校研究室巡視員曾業松表示,中國20億畝基本農田,80億畝山地、林地和草地,給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巨大的資源潛能。返鄉農民工,將是激發這些資源價值的重要力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研究員崔傳義指出,目前返鄉創業發展的農業,主要是有市場前景、地方特色的多元化農業,如優質畜禽養殖、蔬果花卉、山林特產等。不同于以往,當前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擴大了農業內涵,從重數量到重品質、重安全、重效益,實現了生產與生態的良性循環,是綠色農業的商品化、工業化。 更新農村產業業態 長期關注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崔傳義等專家表示,農民工返鄉創業推動了鎮村產業多元發展,助力后發展地區擺脫片面發展城市工業、拼資源、高污染的老路。他們積極改造傳統農業,發展多種經營、三產融合的農游一體化等服務產業,成為新市場、新產品、新業態的開拓者。 花海、玫瑰谷體驗區、玫瑰DIY采摘區、溫室觀光體驗……在“花木之鄉”河南省獲嘉縣,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張彥超正著力打造花木、旅游、娛樂、住宿一體的產業綜合體——奇幻玫瑰莊園。 “利潤不能光從苗木來,換個思路就能大大提高附加值。”打工多年的張彥超現今流轉了1030畝地,建造了擁有自動扦插流水線、全光照自動噴霧的智能化大棚,根據客戶訂單進行針對性培育……由于品種好、科技含量高,苗木價格高出普通月季苗幾十倍。 科技創新是農村新業態的基礎,日益為返鄉農民工重視。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李閩榕說,科技變革對農村創業的支撐作用不斷提升,特別是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同時,也將助力智慧農村發展。 與此同時,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也增加了不少產業的“爆發點”,成為一些返鄉創業者的“最愛”。 “75后”張榮相是江西省奉新縣仰山鄉農民,在北京摸爬滾打多年后,最終投身樂器產業。2012年,他回老家用山區毛竹加工竹板、架子鼓鼓槌等樂器,使原竹的銷售附加值提高近10倍。 把小樂器做成年銷售額2000多萬元的大產業后,張榮相還不滿足。在地處深山的老家西源村,他盤下老鄉們廢棄的舊房,建了一處2800余平方米的“節節高音樂生活館”。館內設有樂器展廳、演奏廳和休閑養生服務區,吸引大量游客前來休閑體驗。 “創意將占據創新的制高點。”李閩榕指出,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應是趨勢。在一些地方,文化創意小鎮、科技小鎮等逐漸成形,返鄉創業正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
相關閱讀:
- [ 10-10]邵武返鄉青年 黃邵華 “土里刨金”
- [ 10-10]建甌:百名知青返鄉 歡聚一堂
- [ 10-03]連江縣僑聯舉行部份返鄉僑領中秋座談會 福州市僑聯主席藍桂蘭蒞會指導并講話
- [ 10-02]【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返鄉筆記里的美麗新農村
- [ 09-30]建陽:建盞產業吸引青年返鄉創業
- [ 09-30]韓國中秋節10天長假第一天:“返鄉潮”正式啟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