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川區板橋鎮返鄉農民回鄉發展藤編產業 創在匯川,點亮“返鄉經濟” ——農民工返鄉創業推動農村轉型升級(之四) 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是全國農民工返鄉創業試點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被譽為“中國農民工政策發源地”和“返鄉創業第一縣”。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刷新農村面貌的重要撬點,其諸多經驗值得借鑒。 匯川區農業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50%。與多數貴州山村類似,在田少土薄的廣大匯川農村,數萬名農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年背著行囊到沿海及周邊城市務工,過著候鳥式的生活。 近年來隨著城鄉基礎設施的改善、東西部就業結構的轉變,匯川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人數呈逐年遞增之勢。匯川區副區長王巍介紹,匯川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數量從2013年的6315人猛增至2016年的1.5萬人,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數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 “截至目前,返鄉農民工創辦各類企業(包括小微企業、個體戶)7828家,累計帶動就業近4萬人。”匯川區就業局副局長周胤說。 “飛出去時是小鳥,飛回來時是鳳凰。”匯川區委書記姜世甫說,返鄉農民工是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的“活寶貝”,為了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已經嘗到返鄉經濟“甜頭”的匯川區,將農民工返鄉創業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善基層治理的戰略高度布局謀篇。匯川區探索獲得的一系列經驗,也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價值。 一是在思想上重視,充分認識到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解決農村社會問題的重要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研究員崔傳義認為,匯川區站位高,把農民工返鄉創業作為關系地方發展全局的大事來抓,領導重視、全區用力,這是匯川“返鄉經濟”走在全國前列的關鍵所在。 “我們的領導干部在下基層的過程中,認識到農民工創業給老百姓帶來諸多好處,并為他們的創業精神所感動。”姜世甫說,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要真正認識到農民工是創業主體,政府是為他們排憂解難、提供服務的機構。 二是營造創業環境,落實創業政策。2016年6月,匯川區出臺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實施意見,圍繞山地農業、康養旅游、現代服務業等,在財稅、融資、用地、培訓、子女就學等方面,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支持。 姜世甫坦言,在農民工創業遇到難題時,有些支持政策并不明確。使政策清晰起來并具有可操作性、能夠落地,是政府需要承擔的責任。以解決用地難為例,在匯川,創業者和承包農戶一起商量,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有的是出租,有的是轉讓,有的是合作,還有的是把40年、50年、60年的土地經營權一次性流轉。這是在別的地方沒有的政策突破。 三是狠抓創業服務。姜世甫介紹,匯川區為農民工提供的服務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為單個創業者提供服務,提供主體包括區、鎮、村的服務平臺或創業園區,一些重要的企業、項目,由主要領導干部提供服務。第二層次是區、鎮為返鄉創業的特色村鎮提供的共同服務、共同政策。第三層次是公共服務,包括匯川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勢產業發展帶規劃等。這三個層面的服務又與其他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社會服務相結合,共同形成服務體系。 四是多渠道推動培訓、輔導,增強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人力資本。崔傳義認為,匯川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形式多樣、輔導團隊陣容強大,采取政府官員、專家、創業成功人士“三結合”的形式,值得推薦。同時不少志愿者為農民工創業進行項目診斷、舉辦創業沙龍等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是充分發揮農民工返鄉創業優秀人物或群體的示范帶動作用。張明富是匯川返鄉創業農民工的“一面旗幟”。從最初賣化妝品到辦化妝品廠,再到搞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經營的鵪鶉養殖公司,張明富在帶動產業集聚、增加就業、脫貧增收的同時,也激勵著返鄉農民工投入創業創新的大潮。 姜世甫表示,匯川產生了一批返鄉農民工創業典型,并順勢推出學習優秀返鄉創業者活動。“我們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群體不斷調查、總結、表彰、宣傳,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支持他們。一個個優秀代表樹起了,一家家企業興旺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渴望回鄉創業。”姜世甫說。 在政策創新和服務提升的引領下,匯川區“返鄉經濟”日益壯大,一批鄉鎮初步形成了“雁歸經濟”集群,如板橋鎮農旅一體產業、團澤鎮特色種植養殖業、高坪鎮工業集群、泗渡鎮現代農業等,各具特色,發展勢頭良好,為匯川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記者雙瑞 沈洋 李平 李天啟) |
相關閱讀:
- [ 10-10]邵武返鄉青年 黃邵華 “土里刨金”
- [ 10-10]建甌:百名知青返鄉 歡聚一堂
- [ 10-03]連江縣僑聯舉行部份返鄉僑領中秋座談會 福州市僑聯主席藍桂蘭蒞會指導并講話
- [ 10-02]【改革·印記——看中國發展】返鄉筆記里的美麗新農村
- [ 09-30]建陽:建盞產業吸引青年返鄉創業
- [ 09-30]韓國中秋節10天長假第一天:“返鄉潮”正式啟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