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一路高歌猛進,創造了GDP總量連續28年領跑全國的輝煌。然而,新常態下,面對形勢的變化、面對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廣東應該如何破題?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用辯證思維對經濟大勢作出前瞻判斷,因勢而謀,順勢而為,科學駕馭,引領中國經濟開始一場深刻的變革。 通過深入學習,廣東深刻認識到,要針對影響經濟發展的供給側突出問題,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統籌推進我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工作,優化提升供給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廣東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明確強調,要堅決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統領經濟工作的主線,動員全省上下把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到供給側。 2016年2月,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會議召開,在全國率先出臺《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行動計劃迅速出臺,打響攻堅戰:到2018年底,廣東將基本實現“僵尸企業”市場出清;三年商品房去庫存將力爭達到2630萬平方米;證券、期貨機構、保險公司杠桿率合規達標,全省銀行機構不良貸款占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目標企業綜合成本比2014年下降約5%―8%,到2018年企業負擔進一步減輕;三年完成軟硬基礎設施投資11500多億元。 與此同時,廣東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先后開展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率先出臺《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明確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全省建成全國智能制造發展示范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 戰鼓聲聲催人急。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廣東全省各地也迅速行動起來,精準出招,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在廣州,出臺科技創新“1 9”政策,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補齊創新型經濟發展短板;在深圳,建立地方金融預警系統,對行業風險實行動態監控,實實在在去杠桿;在佛山,實施“機器引領”計劃,每年安排5300萬元財政資金,幫助企業降低人工成本;在中山,“一企一策”處置“僵尸企業”,量身制定出清方案…… 多措并舉亮點頻現 在韶關鋼鐵公司,幾位退休員工聽說韶鋼扭虧為盈的喜訊,興高采烈地在1號老高爐舊址合影。而幾年前,韶鋼產品單一、積壓嚴重,資產負債率超過80%。 “我們要肩負改變韶鋼的使命!”韶關鋼鐵董事長李世平說道。經過一番浴火重生,2017年上半年,韶鋼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1%,合并利潤同比增利9.8億元,實現持續盈利。 韶鋼的故事,正是廣東近年來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的縮影。 ——去產能,截至去年,我省壓減鋼鐵落后和過剩產能307萬噸,淘汰落后造紙產能9.658萬噸,實現國有關停類“僵尸企業”市場出清2394戶、國有特困企業脫困427戶。去庫存,2016年全省商品房去庫存2197萬平方米。 ——去杠桿,2016年全省國資監管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4%,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 ——降成本,2016年全省打出“組合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負成本等,全省共辦理各項稅收優惠減免就累計3580.3億元,比2015年增長40.5%。 補短板,重大項目扎實推進,啟動實施18項、總投資2.25萬億元補短板重大工程,2016年共爭取國家安排我省專項建設基金413.19億元支持補短板重大項目建設,全年完成投資2665億元。 “去”“降”的減法,是為了更好地做加法。 在2017年8月舉行的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暨全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胡春華強調,堅定不移把制造業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持之以恒抓好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和全省工業技術改造工作,努力建設“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 三年來,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占全省的比重由2014年的34%提高到2017年的41%;珠西裝備制造業稅收增速從2015年的2.8%提升到2016年的33.2%,先進裝備制造業稅收增速從2015年的7.5%提高到2016年的37.3%。 與此同時,廣東啟動新一輪技術改造,以推進增資擴產、設備更新和智能化改造為主攻方向,加緊“修練內功”。全省開展技術改造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131家,約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43%。一批批粵企抓住政策紅利,以工業技術改造為抓手,加快實現鳳凰涅槃。2014年—2016年,全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累計完成8690.79億元,年均增長36.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 廣東地稅最新發布的《從稅收數據看廣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顯示,我省稅收結構加快優化,2016年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制造業成為稅收增長主動力,稅收增收貢獻率提升至49.2%;制造業企業所得稅同比增長14.2%,高出全省企業所得稅增速0.6個百分點,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 為中長期增長注入新動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作出“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重要批示中,明確要求廣東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5月底,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堅定不移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注重用改革的辦法破解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努力實現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躍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各項改革全面發力,促使廣東經濟增長新舊動力的轉換加快,為經濟中長期持續增長注入新動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2017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為此提供了最好的注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為3.6:43.3:53.1,服務業比重同比提升1個百分點。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52.7%和27.8%,同比提高1.5個和0.6個百分點。新的市場主體競相成長:上半年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和注冊資本金分別增長16.6%和104.1%。 新近發布的2017年廣東企業500強排行榜顯示,上榜企業中營業額超過千億元的特大型企業有20家,百億級企業96家。省經信委的數據表明,2016年廣東“千億航母”企業已達23家,且均來自珠三角,這意味著廣東提前完成《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提出的“到2020年千億企業達到20家左右”的目標。 “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局面基本形成。”廣東省政府參事、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認為。 ——多措并舉,打好降低企業成本組合拳,優化企業生產經營環境,重塑營商環境廣東優勢。 2017年8月,廣東對外發布“實體經濟十條”,以真金白銀的“減負”,從生產經營、營商環境、稅收三個核心環節,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預計今年可為企業直接降成本620億元,至2020年累計可降成本2600億元。 ——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 打“基礎”,利長遠。近年來,廣東大力建設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廣東祭出項目、資金、制度“三大供給”狠招,“十三五”期間,重點推進對全省或區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十大類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項目543項,總投資約4.8萬億元。 今年,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印發,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6%,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產值規模突破3萬億元,形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3至4個萬億元級支柱產業。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珺認為,在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時期,廣東已在提供有效的制度以及新產品、新產業與新組合方式供給上先走一步,這種探索為其他地區相繼進入經濟轉型升級階段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
相關閱讀:
- [ 10-11]昆山臺企富士康加速向智能制造轉型
- [ 10-11]鋼鐵業造假“日本制造”褪色 或引發大規模召回事件
- [ 10-08]【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短視頻丨3D測量、定制生產、全程可視 智能制造新模式讓人腦洞大開
- [ 09-13]【治國理政新實踐 浙江篇】浙江“一破一立”助力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 [ 08-31]“美國制造”何處覓風光
- [ 08-22]中國大陸57家企業入榜2017“全球制造500強”
- [ 08-16]"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泉州:強智能制造 促轉型升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