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14日電(韓家慧)記者從民政部獲悉,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時代到來,網絡募捐成為公益慈善新模式。 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網絡募捐規范開展,全新慈善生態正在形成。據不完全統計,《慈善法》施行一年來通過網絡實施的捐贈超過了10億人次,捐贈金額超過20億元,捐贈主體由80后、90后構成,捐贈額度多在幾元至幾十元之間,呈現大眾化、年輕化、小額化趨勢,“人人公益、隨手公益、扶貧濟困”正在成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和文明風尚。 該負責人介紹,一些慈善組織來自于互聯網的捐贈已經占到捐贈總收入的80%以上,以企業為捐贈主體的舊有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隨著慈善組織登記認定工作的逐漸展開,慈善組織數量快速增長,慈善組織動員社會捐贈的能力明顯提升。截至2017年10月10日,民政部認定和登記的慈善組織2429個,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的606個。這些慈善組織在脫貧攻堅、扶老助學、急難救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年受益人群超過1000萬人次,捐贈金額持續增長。 9月4日,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正式上線運行,分布全國的慈善組織及各級民政部門統一使用該平臺發布信息。截至2017年10月10日,全國1676個慈善項目、1219個公開募捐方案全部在平臺予以公開。通過信息公開等手段,方便社會公眾查詢了解和監督慈善活動。同時,民政部要求各地各類慈善參與主體依托該平臺填報法定公開信息,對于敷衍了事、弄虛作假、透明度差的慈善組織,依法納入執法監察范圍。 提高公眾對公益慈善的信任度、參與度,營造良好的網絡公益環境,推進慈善信息公開透明,還需要嚴格網絡募捐平臺監管,推進慈善信用管理和聯合懲戒。 根據《慈善法》授權,民政部指定了首批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為慈善組織提供信息發布服務;同時,采取巡檢、約談等方式,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組織制定了《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基本技術規范》和《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基本管理規范》兩項行業標準,要求平臺有序引導個人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對接,同時加強審查甄別,設置求助上限,強化信息公開和使用反饋、做好風險防范提示和責任追溯,切實維護捐贈人、受益人和慈善組織等慈善活動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 |
相關閱讀:
- [ 09-30]病魔無情 人間有情——愛心募捐溫暖你我心病魔無情 人間有情——莆田學院愛心募捐 溫暖你我心
- [ 09-07]集美區工商聯發出倡議為對口幫扶貧困縣募捐善款
- [ 09-06]紐約布碌侖華社為德州災區募捐
- [ 09-05]民政部門認定慈善組織2142家 520家獲公開募捐資格
- [ 09-01]網絡募捐需要監管強力跟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