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未來是“詩和遠方”—— 還將探索更多星空奧秘 航天事業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空間技術,也就是各種火箭、衛星、飛行器的制造和發射技術等;二是空間應用,是讓航天技術產生實際應用,比如提供通訊和氣象觀測服務等;三是空間科學,即不以技術和應用為目的,而是探索和發現新規律、新現象。 “如果把這三部分比作一個母親的三個孩子,那么在中國,‘老大’航天技術最受寵愛,‘老二’空間應用備受關注,唯獨‘老三’空間科學長期‘缺愛’。”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高級顧問顧逸東認為。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边^去的五年,空間科學長期“缺愛”的狀況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空間科學取得重要突破,航天探索正邁向“詩和遠方”。 2016年,中國航天對“星空奧秘”的探索捷報頻傳。 ——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完成19項科學實驗并成功返回; ——暗物質衛星“悟空”在軌一年多,探測到黑洞爆發等多項發現,未來還會帶來更多驚喜;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開啟人類在空間尺度上的量子科學實驗,為未來在外太空開展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檢驗做好了堅實的技術準備; ——中秋之夜,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順利升空。此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臻g冷原子鐘、探索空間微重力和強輻射條件下生物生長規律等一批體現國際科學前沿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圓滿完成。 2017年6月,我國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飛入太空,它可以觀測黑洞、中子星和伽馬射線暴等爆發活動天體。面向未來,中國人對“星空奧秘”的追問永不止步。未來五年,中國計劃研制并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基于X射線屬性特征、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能量與空間分布等的科學探測將進一步深入,在空間科學探索中中國有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我們的生活陽光燦爛—— 航天技術創造美好生活 航天不只是高大上,更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近五年來,中國航天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讓“航天創造美好生活成為現實”,惠及國民經濟、百姓生活。 一杯滾燙的開水,倒進杯子不一會兒就變成溫水,口感適宜。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一款快速調溫杯悄然走紅。別看只是一款小水杯,卻與我國不久前發射的“快舟”火箭使用了同樣的航天相變材料技術……目前,我國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一大批“高精尖”的航天科技悄然“幻化”成各類便民福利。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航天科技集團民用產業收入達到1280億元,占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從北斗導航系統到“天眼工程”的高分專項,再到實踐十三號高通量通信衛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為大家繪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撐的美好生活畫卷:不論身在何方,“北斗”幫你導航;足不出戶,“風云”幫你知天象;萬米高空的飛機里上網、打電話也不再是夢想。 “這些是對‘航天創造美好生活’的最佳詮釋。”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說。截至目前,我國民用遙感衛星數據分發量累計超過1000萬景,衛星電視直播用戶突破7000萬。“北斗”終端持有量400萬余套,衛星應用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當前,空間信息正加快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高新技術融合,“互聯網+衛星應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孕育發展,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航天成果轉化成效初顯,有效促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 試看未來的中國航天,中國載人空間站將呼之欲出,航天“神劍”將筑牢國家安全之基,航天探測器將飛向更加深邃的太空,軍民融合將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光明日報》( 2017年10月15日 08版) |
相關閱讀:
- [ 10-15]勇攀高峰加快推進航天強國建設
- [ 10-15]中國航天,邁向“詩和遠方”
- [ 10-13]把夢想寫在浩瀚宇宙——中國載人航天走過輝煌五年
- [ 10-11]我國完成長征運載火箭發射252次 助力實現航天強國夢
- [ 10-04]24小時內兩次航天發射 “中國高度”一次次在刷新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