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10月16日電(記者 張素) 中國科學家16日在長沙宣布選育出一批“巨型稻”。這些植株最高達2.2米的“大個頭水稻”,究竟藏著什么“大”文章? 記者當日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站見到挺立在寒風中的“巨型稻”,目測其高度已超過現場所有人員。它莖稈粗壯,葉片厚實,穗粒飽滿。 “巨型稻”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夏新界課題組培育而成。課題組以秈稻93—11、日本晴等為材料,獲得突變體植株,篩選合適目標突變體后經田間授粉雜交,獲得較穩定后代群體后再與茶陵野生稻進行授粉雜交,逐年選育純化,最終獲得基本穩定的“巨型稻”株系。 “大個頭有大智慧”,以抗倒伏為例,蘊含多種科學“基因”:比如科學家借助優勢強大的亞種間組合,使“巨型稻”根系發達;讓稻穗下垂,降低其重心;選用了莖稈堅韌和基部節間短粗的稻種資源;栽培時采取多蔸合植加大株距的方式。 夏新界概括“巨型稻”的優勢,除了產量高、口感好,它安全可靠——“鎘等重金屬含量低于國家標準”。它在成熟收割時莖葉仍為綠色,所以可被用于青貯飼料。更重要的是,它適用于發展生態種養模式。 以“巨型稻”為核心的立體生態種養模式重現了詩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景象。記者當日看到,一田清水倒映著“巨型稻”沉甸甸的金穗,水里有放養的泥鰍在游弋,不時有蛙蹦上田埂。 這種新型稻田生態種養模式不僅“面子好看”,由于充分利用了“巨型稻”高桿、茂葉特性,營造出優質的棲息環境,其經濟效益比現行常規種養模式至少翻一番。 2017年,夏新界課題組在長沙建設了30畝“巨型稻”生態綜合種養模式試驗與示范區,結果表明不僅稻谷產量提高一倍以上,蛙、泥鰍、稻花魚等養殖動物的成活率也提高一倍以上。此外“巨型稻”生長周期與蛙、泥鰍的生長周期同步,同時管理便可節約人力資本。 夏新界算了一筆賬,“巨型稻”單季畝產在1000公斤以上,以60%的出米率、米價每斤20元(人民幣,下同)計算,稻米一項每畝收益近兩萬元。再算上每畝產出的1000公斤無抗生態蛙和300公斤無抗生態泥鰍,預計每畝稻田綜合收益達到5萬元。 “巨型稻”作為一類高產優質的雜交中稻,有望開啟水稻培育的一扇門。夏新界課題組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技術中心正在聯合開展巨型稻雜交組合超高產攻關研究,計劃通過多級雜交配種組合篩選技術,提高新一代“巨型稻”的產量、質量、抗逆性,減少水稻對水的依賴性。 專家指出,推廣“巨型稻”還需解決不少技術問題,比如制定出相應的生態種養技術規范、協同農機廠商研究改進現有的收割機、培訓農民等。 “‘巨型稻’距離商業化和市場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相信,以‘巨型稻’的優良品質和優美外形,實現市場化目標指日可待。”夏新界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巨型稻”及其新型稻田生態種養模式特別適用于溫度高、日照長的東南亞地區。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吳金水對中新社記者說,“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至今仍面臨著糧食緊缺難題。中國科學家希望把“巨型稻”及新型稻田生態種養模式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
相關閱讀:
- [ 10-13]廣西鹿寨:制種水稻豐收
- [ 10-09]浦城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紀實
- [ 09-29]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通過驗收 有望帶新“福利”
- [ 09-25]省農科院土肥所專家到河龍鄉指導水稻生產
- [ 09-15]吉林白城:金秋水稻豐收美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