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文脈 訴不盡的鄉愁 ——八閩大地非遺保護實踐 福建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的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圖》 本報實習記者 趙若姝攝 作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啟泊地之一,八閩大地見證了中原文化、古閩越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碰撞、融合,在此孕育生長的閩文化也隨著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傳播出去,于文脈綿延中訴說著古韻幽情。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大省之一,福建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條件,保存了大量中原地區已經消失的傳統文化。目前,福建省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0項,其中,以泉州提線木偶戲為代表的7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與此同時,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及福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湄洲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相繼設立,促使非遺之花開遍八閩大地。 器以載道:孜孜匠心續文脈 蘇杭刺繡繡絲綢,閩南刺繡繡石頭。福建省級非遺項目惠和影雕以石板為畫布,以鋼鏨為畫筆,通過婦女巧手,“滴水穿石”,刻出一幅幅美景。這種閩南民眾喜聞樂見的非遺技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在廈門惠和石文化園,一位正在石板上“刺繡”的惠安女介紹,用約2斤重的合金鋼針,以“點”的形式敲鑿打磨好的黑色石板,鑿擊力度越大,落“筆”之處顏色越白,敲鑿的疏密、深淺皆有考究。 以其手中10厘米×15厘米的小石板為例,“繡”出一幅影雕需要3天時間,其間需經過上億次的敲鑿。每一次的敲鑿對腕力、眼力、專注力要求極高,沒有堅韌的性格是沒辦法做好的。惠安女從容地告訴記者,普通人大約需要6年才能習得此項技藝,而唯一的“訣竅”就是“一直練”。 與惠和影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福州市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壽山石雕技法精湛,巧奪天工,為中國玉石雕刻中的極品,常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首腦及知名人士。 “一相抵九工?!敝袊に嚸佬g大師林亨云之子林東提綱挈領地說。據了解,壽山石雕作品取材于當地北部山區北峰的壽山石,因每塊石頭都不一樣,故以“相石”為重要環節。雕刻中還講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藝,以達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據林東介紹,父親林亨云為雕琢精品,研究熊長達60年。電視上觀察、動物園寫生,甚至從親朋好友手里“搜刮”所有與熊有關的圖片、雜志,林亨云對熊近乎癡迷。“父親寫生時可以不吃不喝,在動物園一坐就是一天。有時,由于專注作品,父親捏造型用的泥巴粘在手上沒來得及清洗,風干后導致手開裂流血,還是經旁人提醒他才注意到。”林東說,即便如此,創作出一個真正完整的作品依舊很難,即使是現在,父親和自己還會將5年前的作品拿出來繼續修改。 用發絲粗細的漆線雕琢器物、以精微透雕繪制乾坤……在福建,驚艷時光的非遺技藝世代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也處處可尋。截至目前,福建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9 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52 人,而靜心專注、執著求索已是他們的一種“標配”。 薪火相傳:活態傳承顯生機 每當夜幕降臨,73歲的南音傳承人夏永西便會帶領他的業余團隊,在位于鬧市中的泉州文廟上演一場別樣的演出。 泉州南音起源于晉、唐時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被譽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活化石”。 2003年,夏永西從菲律賓回到中國,把自己唱了一輩子的南音搬上舞臺。不同的是,沒有專業演員、不收演出門票,就連場下觀眾也可隨時上臺切磋技藝。除春節期間休息10天,演出每晚如期舉行,小小的文廟有時甚至擠下60余人。十余年如一日,古樸文廟見證了當地南音愛好者的執著,而南音遺韻也成為泉州人必備的精神食糧。 文廟的雅致古音只是一個縮影。“泉州幾乎每個社區都有南音社團”,南音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白燕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南音就進入了泉州中小學的課堂。截至今年,泉州市已連續舉辦27屆中小學南音演唱比賽。在比賽中摘取桂冠的孩子還可在小升初考試中獲得加分。 近年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相繼出臺,福建省加快了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步伐。據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介紹,當前僅福州一地就有82所中小學建立了非遺進校園示范點。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和廈門大學、泉州師范學院等高校還建立了非遺研究課題組。目前,全省文化部門登記在冊的傳承基地達到近120個,未登記在冊(由相關企業單位內部組建)的傳承、傳習基地和展示點約200個。 非遺的傳承并不止步于單純的沿襲。在以校企結合方式構建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陶藝教師李清告訴記者,學校通過專家學者理論知識授課、產區考察等形式,鼓勵學員在提高技藝的基礎上突破創新?!皠撔?,才能更好地為非遺技藝注入生命力,為發展積蓄后勁?!崩钋逭f。 與之相似,當古老工藝添加時代新解,當陽春白雪邂逅下里巴人,福州農民漆畫似乎走得更遠。作為兩個非遺項目的結合體,農民漆畫在保留農民畫固有的圖式語言基礎上,結合福建大漆技法進行再創作,通過漆“千文萬華”的特殊材料語言呈現出農民畫的豐富性。 現如今,農民畫創作群體漆畫技藝實踐項目連續舉辦多期,由福建漳平、晉江、莆田、龍海、同安、翔安等地輻射全國,為非遺的產業路徑延伸和文化精準扶貧提供了有益借鑒。 潤物無聲:鄉音鄉俗溯同源 2007年,文化部在福建泉州、漳州、廈門三地正式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和會同住建部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過程中,當地把非遺項目和使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環境一起保護,較完整地保留了閩越文化、古代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遺存,并與近現代工業文明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閩南文化體系。 從孤立的項目保護,到整體的活態保護,以非遺為載體的閩南文化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中、浸潤在閩南人的思想里,于傳播推廣過程中化作連接閩南人的精神紐帶。 “只要是閩南人,或多或少都有南音情結。”李白燕在帶領團隊進行南音世界巡演時發現,很多閩籍臺胞和華僑小時候聽過爺爺奶奶唱泉州南音。離開家鄉后,南音伴隨遷徙傳入我國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許多國家。而當地華人幾乎每周都會參加南音社團活動,將之視為尋找鄉音的過程?!澳弦舾袷且粋€聯絡感情的紐帶?!崩畎籽嗾f,“用鄉音抒發對祖國的情懷,這是他們生活的方式,也是南音能傳承千年的原因所在?!?在泉州文廟采訪當晚,記者了解到,臺下靜靜坐著的新加坡華人李汶來,不久前向南音樂團捐了1000元。在他看來,南音的千年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這里有看得見的文脈和訴不盡的鄉愁。 像南音一樣,于傳播中承載文脈、凝聚情感的文化瑰寶并不在少數。 福建是我國著名僑鄉、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憑借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的先天優勢,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持續不斷。據陳吉介紹,以媽祖信俗、客家祭祖等閩南文化為抓手,目前兩岸間已形成海峽論壇、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寧化石壁客家祭祖、長汀客家母親河公祭等相對固定的文化經貿交流合作平臺。此外,臺灣各地的民間文化信俗活動,邀請福建團組加盟,福建主要的藝術團隊也相繼走進臺灣,于文脈溯源中構建兩岸文化認同的橋梁。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現如今,閩南地區南音、泉州提線木偶戲等非遺項目不僅走進臺灣,還數百次走出國門,將閩南人的文化名片推向世界各地。(本報實習記者 趙若姝) |
相關閱讀:
- [ 10-17]關鍵時期的關鍵會議——世界眼中的中共十九大
- [ 10-17]為中國未來發展繪制宏偉藍圖(外媒看十九大)
- [ 10-17]矚目中國道路 看好中國前景 ——外國人士熱議中共十九大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