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評論:以開放共享探索非遺傳承之道
2017-10-17 18:04:18??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曦 我來說兩句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 作者:鄧海建 很多非遺項目,往往既有地域文化的貼近性,又有私家絕活的神秘感,其中技藝多有獨到之處,甚至有不傳之秘。據報道,日前,江蘇無錫非遺傳承人詹杏娣打破常規、開先河,作出驚人決定,將耗費40年心血研制出的宜興青瓷獨家釉料配方無償捐出并公之于眾,只盼望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繼續流芳百年。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窯青瓷固然蜚聲海外,同派系的宜興青瓷亦有悠久歷史。20世紀60、70年代,宜興青瓷成為國禮,被世界譽為“東方的藍寶石”。遺憾的是,宜興青瓷近年漸有衰敗之勢,技藝傳承更面臨斷代危險。用傳承人詹杏娣的話說,一起做青瓷的同行,考慮到經濟效益,很多都改做紫砂了。“宜興目前做青瓷的有十幾家,不超過200人,跟10多萬人在做紫砂沒法比。”做的人少了,掙的錢少了,自然難免陷入后繼乏人的尷尬境地。 無償公開獨家配方,意在以降低門檻來“壯大門戶”。這種開放共享的心態,既是非遺文化傳承的大胸襟與大格局,更是促進非遺項目社會化、市場化的有益嘗試。非遺傳承人詹杏娣之舉,著眼大利、裨益大局,她以實際行動探索非遺項目的現代化傳承之路。 當然,公開配方也許僅僅是第一步,對其他非遺項目來說,未必具有可復制性。只是,這些年來,無論是官方的非遺網絡傳播,還是民間的傳習組織與沙龍,都有一個逐漸清晰的共識:對非遺文化和非遺項目來說,保護不等于抱殘守缺,傳承不等于僵化保守,恰恰相反,敞開門戶、全民共享,讓扎根民間的非遺重新歸于火熱的現代生活,傳統技藝才能真正“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從這個意義上說,小眾的非遺需要融入大眾生活,民族的非遺需要綻放在世界舞臺。 當非遺保護遭遇小眾之惑時,群策群力是必由之路;當非遺傳承遭遇現實困境時,革故鼎新是不二法門。以開放共享的心態探索非遺傳承之道,這大概包含兩層相輔相成的含義:一則,非遺的開放共享,不是簡單的展覽與交易,而須構建自己的產學研鏈條,建立生機勃勃的傳承體系,自覺匹配“互聯網+”時代,主動適應新經濟社會的步履;二則,非遺的開放共享,并非削足適履地“自我降級”,而是在尊重非遺文化和非遺項目的專業性、專利化的基礎上,開門納客,應時而變。 一句話,承載著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遺文化,彰顯著巧奪天工之技的非遺項目,急需在時代的版圖上,找到專業化與大眾化的完美契合點。 《光明日報》( 2017年10月17日 02版) |
相關閱讀:
- [ 10-17]“你身邊的輪子”:共享汽車在美國的實現之路
- [ 10-17]共享凈水器走熱 凈水器是共享還是分期付款?
- [ 10-13]共享充電寶公司“樂電”停止運營 通知用戶退押金
- [ 10-13]“自行車王國”重現 共享經濟讓國人變“潮”
- [ 10-17]書店圖書館相繼殺入共享圖書市場 新書怎么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