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0月17日電 題:(我這五年)“85后”小夫妻“玩”泥巴堅持傳承非遺實現夢想 記者 孫權 “這些年來,我們夫妻倆一直在嘗試著讓‘惠山泥人’更時尚、更有趣,去迎接日新月異的市場考驗。事實也證明,這項傳統手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正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而我們的夢想,也在這‘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中,日漸飽滿、豐富。”17日,在“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惠山古鎮的一處不起眼木質小樓里,“85后”的年輕小夫妻倪俊與曹智瑋接受了中新網記者的采訪,他們相守在此已有5年,一直堅持活態傳承非遺項目——“惠山泥人”,并實現自我“喜愛藝術、愛畫愛刻”的夢想。 初出茅廬小情侶與“泥”結緣 “惠山泥人”是無錫三大著名特產之一,無錫當地藝人取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公尺以下黑泥所制,其泥質細膩柔軟,搓而不紋,彎而不斷,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適合”捏塑”之用。對很多老無錫人來說,“惠山泥人”承載著此間幾代人的集體情感記憶。 20世紀50年代,惠山成立“惠山泥人聯社”與“泥人合作社”,到90年代,無錫泥人廠曾有800多名工人,泥人一車皮一車皮運往全國各地。輝煌期過后,“惠山泥人”及相關產品產量一路下跌,從最高峰時的一年200萬余件跌至三四萬件,產值不足400萬元,泥人廠也只剩20多人在做泥人。 雖然處境“瀕危”,但當時仍有好消息傳來:2006年,“惠山泥人”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惠山泥人”開始了第一次面向社會“招徒”,緩解人才“青黃不接”之困。彼時,剛剛畢業的倪俊和曹志瑋雙雙入圍,成為“惠山泥人”大師喻湘漣、王南仙、柳成蔭三人的弟子,與“泥”結緣至今。 2009年,倪俊跟曹智瑋學徒期滿,成為“惠山泥人”新一代的傳承人。2012年,倪俊與曹智瑋完婚,并于當年在惠山古鎮租下了一處兩層小樓,打造了一間名為“緣泥坊”的工作室,開始了兩人傳承非遺、實現夢想的創業之旅。 守望傳統老手藝迎“新生命” 得益于近年來國內各地對文化發展的重視,“惠山泥人”也順風順水的開始走“上坡路”。倪俊、曹智瑋這對小夫妻很幸運,開店第一年,兩人的小店就略有“盈余”,到了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店里更是迎來了經營高峰。 不過,2015年下半年起,隨著禮品市場受到沖擊,價廉物美“惠山泥人”也未能幸免:一些便宜的“粗貨”買的人少了,“細貨”更鮮有人問津。即便賣得不好,曹智瑋仍是支持倪俊做“細貨”,因為他們始終有夢想,就是要做“守”藝人。 “一開始,我們還是很理想化的,但經過這些年的磨礪后,我只能說,我們是手藝人,要‘守’住這門手藝。”性格開朗的倪俊說,因為明白自己的身份與所承擔的使命,他更愿意用作品與人“打交道”,用不拘泥于傳統的思維為傳統老手藝尋多線“生機”。 曹智瑋說,小店剛開之時,他們就注重創新,試著讓傳統手藝貼近時代。在“緣泥坊”中,記者看到,十二生肖萌物、襁褓中的阿福、做成車掛的團阿福……這些造型別致的“惠山泥人”雖然模樣與以往傳統的“阿福”不一樣,但卻讓人眼前一亮,是店里的“爆款”。同時,這對小夫妻還嘗試“轉型”,在泥人制作的泥料、色彩上都做了新的改進,并根據市場反饋推出私人訂制,個性化生產“惠山泥人”。 倪俊跟曹智瑋還計劃,要加強手工體驗項目,圍繞“惠山泥人”開展雕塑、紫砂、繪畫等多元化的體驗。在向記者展示捧回的“江蘇省工藝品創新設計獎銀獎”、“銅獎獎杯”等榮譽時,夫妻倆堅信:“惠山泥人”在新時代下有創新,會越來越好。 展望傳承藝人需“自我開拓” “這些年來,無錫市逐年加大對非遺項目的扶持力度,給傳承人發放一定補貼。從這點來說,傳承的延續性得以解決,但關鍵是,人作為非遺傳承的重要元素,需‘自我開拓’。”倪俊稱,隨著近年來政府部門對文化事業的重視,“惠山泥人”的“曝光率”也越來越高,知名度也隨之“水漲船高”,但在一片利好的背后,不容忽視的是這一行“年輕人”越來越少、產品的局限性也漸漸暴露。 倪俊不滿足于靠“政策”去延續“手藝的生命”,他希望這一行能引起年輕人的關注,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惠山泥人”。 為此,倪俊夫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他們在店里開設體驗課,除了在產品的造型上發力外,二人還嘗試用“惠山泥人”的造型制作了充電寶、車貼等一些文創產品;讓顧客用傳統的“捏塑十八法”捏憤怒的小鳥;也有人刻出了大衛、還有“90后”讓“惠山泥人”玩起了COSPLAY。 這些做法似乎已經脫離了“惠山泥人”原有的范疇,但倪俊卻希望繼續嘗試:“很多手藝都是一直在循著歷史的脈絡變化和革新去積淀的,‘惠山泥人’也需要。” 此外,倪俊與曹智瑋還應邀走進校園,為學校的孩子們普及“惠山泥人”的知識,并運用新媒體對“惠山泥人”作品本身及行業進行對外解讀,不同程度上拓寬了傳承的“市場”。最特別的一次,曹智瑋甚至還在幾百個泥人身上打上了“二維碼”,購買者只要打開手機“掃一掃”,就可知這泥人寓意是什么、用的什么材料、用時多久。 用倪俊的話說,這一系列的“自我開拓”,就是為讓人們看到:“惠山泥人”作為非遺項目,還有價值、還有生命力。 “惠山泥人已經不再是祠堂看守們打發時間的小把戲,而是一張打著惠山烙印的標簽。”拿著手中的一套“小籠包福娃”,倪俊說,“這一批泥人共20件,已全部送到了新西蘭,當地華人老板是要擺在餛飩店里的。”言外之意,他們夫婦的作品,已是“漂洋過海”,有了新的展望。 |
相關閱讀:
- [ 10-17]開創非遺當代傳承發展的生動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綜述
- [ 10-15]董思明(土族):載歌載舞傳非遺
- [ 10-12]泉州:“90后”提線木偶演員用青春傳承“非遺”
- [ 10-11]福州非遺全牛皮箱制作技藝“驚艷觸網”
- [ 10-03]賞非遺項目感銀城魅力 同安“旅游+文化”吸引不少游客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