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五年經濟成就為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打下堅實基礎
2017-10-21 10:37:36??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周冬 林雯晶 |
分享到:
|
圖為新華網特別訪談《專家帶你讀報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解讀報告。新華網 徐速繪 攝 新華網北京10月21日電(何凡)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新華網特別訪談《專家帶你讀報告》邀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執行局副主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文玲解讀報告。陳文玲指出,五年來的經濟成就,為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打下了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為實現經濟從高速度增長邁向高質量增長的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下為訪談主要內容: 新華網:十九大報告中對十八大以來歷史性成就作出系統性闡述。綜合來看,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變革是深層次、根本性的,那么經濟領域成就作為第一部分,如何體現這四個性的?請您為我們作一個解讀。 陳文玲:五年來的經濟成就,為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打下了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為實現經濟從高速度增長邁向高質量增長的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成就之一是從世界經濟大局看,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是在國際國內特別是國際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調整變革中、世界經濟整體艱難前行過程中取得的。2007年由美國次貸風波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至今已有十年時間,2012年世界經濟、貿易仍在底部運行。在外部環境惡化、全球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的情況下,中國成為最主要的動力。從2012年到2016年,也就是中央作出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判斷后,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左右,世界經濟增量中約三分之一來自中國。在此期間,中國保持經濟年均7.2%的增速,在世界較大的經濟體中居于首位。 成就之二是從國內經濟走勢看,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在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背景下實現了五年經濟的騰飛。1978年到2012年中國GDP年均增速9.6%,是高速增長;2012-2016年GDP增速分別為7.8%、7.7%、7.4%、6.9%和6.7%,經濟增速實現換擋。在國際、國內多種因素影響下,中央作出了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判斷,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條主線,深入實施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為經濟從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增長奠定了基礎,使順利完成這樣的轉變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成就之三是從成果惠及范圍看,這五年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經濟發展的共享性,使人民群眾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經濟發展成果,是在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基礎上取得的偉大成就。這也奠定了未來分兩個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經濟基礎。 成就之四是從國際影響看,經濟實力增長為我國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奠定了物質基礎。中國這五年從一個區域性大國邁向世界舞臺中央,成為全球性大國,其發展態勢讓世界更多國家、更多人民看到了希望。中國科技實力、文化實力、國防實力的增長都來自于經濟可持續穩定的增長。 中國經濟穩定可持續增長,保證了中國能夠實現從區域性大國邁向全球性大國,成為全球更信賴、更被認知、更加矚目、更受敬佩的一個大國,也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為世界上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增強自身獨立性的民族和國家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種大的判斷不是憑空提出的,而是通過實踐概括總結出來的。這五年的實踐就是形成這個思想中包括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相信這五年的實踐雖然是在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但是這個瞬間是偉大的瞬間,是為中國光明未來夯實基礎的瞬間,也是令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留下難忘記憶的瞬間,因此,它注定是一個偉大的新時代。 |
相關閱讀:
- [ 10-21]黨的十九大主席團舉行第二次會議
- [ 10-21]對未來滿懷憧憬——大陸生活臺胞熱議十九大報告
- [ 10-21]國防大學教授顏曉峰解讀十九大報告: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
- [ 10-21]十九大,小伙伴最關心這些|代表聚焦脫貧攻堅戰
- [ 10-21]十九大報告點贊重大科技成果 帶你去認識這些“大國重器”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