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穩定解決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到總體實現小康,再到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闊步前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發展有了新的歷史方位。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一重大論斷,引起各地干部群眾熱議。大家認為,面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這一歷史性變化,要在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下更大功夫,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怎么看—— 新考題 新要求 五道口送餐站,是美團外賣在北京市最為繁忙的配送站點之一。退伍兵張志強放棄商場保安經理的工作,在這里當了一名配送“小哥”。他告訴記者:“收入提高了,科技發達了,大家都想讓生活更便捷。” 外賣潮的興起,讓張志強找到了新職業、過上新生活。而這只是群眾生活需求變化的一扇小窗口。 目前,我國已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隨之而來的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而現實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卻沒能跟上人民需求不斷升級的腳步。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報告非常可貴的就是,既看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也沒有忽略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非常符合實際。”廣西賀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副市長朱東表示,賀州的發展也是如此。不能光看平均數,還要盡快把短板補齊。 稅收數據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湖北省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胡立升說:“數字每年都不一樣,仔細分析有增有減,看得出國家綜合國力的明顯增強,也折射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如何通過稅收的經濟調控功能來解決當下的問題,需要及時破題。” 天津市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張寶甫則表示,社會組織的興起,也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快提升社會組織專業化、職業化水平,讓其在慈善事業、智庫建設、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和醫療等領域提供精準服務。” 在91金融董事長許澤瑋眼中,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也給出了一道新考題。“互聯網金融是經濟、科技發展的結果,也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種方式。答好順應人民需求不斷提升的新考題,互聯網企業必須始終站在時代前沿。” “受高寒、高海拔和地域分異規律等因素的影響,西藏的資源結構和區域差異十分明顯。”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楊丹說,“走進新時代,邁上新征程,目標和政策的制定、落實,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實際。” 怎么辦—— 新理念 新作為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關系全局。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焦點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在建設中,要有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更為精細的發展思路。”中建三局工作人員嚴艷明說,就像城市在修建交通干道的同時配備人行綠道一樣,“既要滿足正常的交通需求,又要營造更加美麗舒適的生活環境,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加幸福的感受、更加美好的體驗。” 在山東淄博至泰山間通行的綠皮小火車,是沿線30多個鄉鎮的重要交通方式和脫貧保障,成了老百姓的暖心車、致富車。濟南鐵路局客運處副處長劉銳說:“我們要更好地了解沿線老百姓的新訴求、順應他們的新需要,讓鐵路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國網福州供電公司營銷組黨總支書記岑旭說,過去很多地方要按“有序用電”的原則實行限電,“發電能力擺在那,提供不了充足的電。雖然現在供電能力提高了,但發展的空間還很大,我們既要努力實現不停電、少停電,也要讓所有客戶都能用好電。” 江蘇省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育種專家端木銀熙說,我們要努力通過科技創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黑龍江公安邊防總隊佳木斯支隊一級警士長王賀說:“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群眾不僅需要吃好穿好,還要更安全的工作生活環境。我們要奮發有為,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永保這方土地和人民生活的安寧。” (記者 田豆豆 范昊天 魏 薇 龔相娟 龐革平 任江華 鮮 敢 邵玉姿 朱佩嫻 王偉健 方 圓張 文 王 沛)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22日 12 版) |
相關閱讀:
- [10-22] 堅持改革創新邁向新征程 十九大報告鼓舞人心
- [10-22] “喜迎十九大,記錄新福建”系列短視頻:有一種幸福,是在“家”養老
- [10-22] 【十九大時光】武平林改:生態美了 百姓富了 【十九大時光】仙游:下好三招棋 打好攻堅戰
- [10-22] 堅持改革創新邁向新征程 十九大報告鼓舞人心
- [10-22] 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眼中的十九大:“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振奮人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