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2日電 題:探秘中國“小衛星家族” 暗物質、量子“成員”領跑世界 中新網記者 鄭瑩瑩 在上海張江園區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有這么一面“衛星墻”,上面“掛滿”了已發射上天的約20顆衛星,包括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天宮二號伴隨衛星等“明星級”小衛星。 2日,媒體探秘中國“小衛星家族”,在2000平方米的總裝廠房內,見到了系列已“上天”小衛星的初樣星,還有數顆“整裝待發”的北斗三號衛星。 “明星小衛星”領跑世界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是中國航天領域的微小衛星總體單位之一,已發射22顆衛星,包括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等一批“叫得響”的衛星;在研的還有30余顆。 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導航衛星總師林寶軍告訴記者,量子和暗物質這兩顆衛星,中國目前是領跑世界的。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外觀方方正正,看起來不太起眼,卻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可荷載一批高能探測器,“火眼金睛”地觀測到人類未曾觀測到的,有望解開暗物質是否存在之謎。 另外,現場的初樣星中還有: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中國首顆高精度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衛星等十幾顆衛星。 林寶軍介紹說,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去年12月發射,到目前為止運行良好,已拿到中國自己的碳排放數據,“數據還在分析處理中,有助提高中國環境氣候研究水平和國際話語權。” “北斗三號衛星”整裝待發 在總裝廠房內,“實物版”的北斗三號衛星引人注目,現場有兩顆正在“裝星”,林寶軍介紹,這兩顆衛星的組裝基本完成,下一步要做的是真空試驗,模擬天上的真空環境;以及力學試驗,模擬火箭發射過程中所經歷的環境等等;另兩顆衛星萬事俱備,已放入屏蔽暗室里,待命發射。 “中國將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如果建成,可以達到米級甚至厘米級的精度,車輛可以區分,無人駕駛汽車等應用就都可以實現了”,他說。 “未來小衛星”值得期待 這一系列小衛星對中國航天有何意義?在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微納衛星研究所副所長、天宮二號伴隨衛星主任設計師曹金看來,原來的衛星非常大,現在“身量”越來越小,從一兩噸、到三五百公斤,甚至三五十公斤,其實是科技進步的一個趨勢,“就像手機變小變智能,航天器產品的發展也是依此規律。” 比如天宮二號伴隨衛星,差不多就五十公斤重,是一顆非常小的衛星。 曹金說,以后的目標是衛星小到能用手拿,“我們有一個想法,就是未來讓每個人都能擁有一顆自己的小衛星。” |
相關閱讀:
- [ 11-01]中國首次實現可擴展量子中繼器的光學演示
- [ 10-21]量子革命:開啟未來科技“新引擎”
- [ 10-20]中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兩個異核原子的量子糾纏
- [ 09-29]世界首條量子通信干線開通 實現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