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售同權剛喊起來,一向“嗅覺靈敏”的銀行便聞風而動。 近日,建設銀行深圳分行攜手招商、華潤、萬科等11家房地產企業“放大招”,推出5000余套長租房源,并發布首款個人住房租賃貸款產品——“按居貸”,對符合條件、有長租需求的個人發放,用于一次性支付租金等租房相關費用。 作為一款帶有“普惠”性質的貸款產品,這款貸款產品的門檻并不高。建行的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只需要達到以下三個條件就可申請貸款: (1)月平均收入高于5000元或建設銀行認可的客戶; (2)境內居民最近須有連續3期及以上繳存社保或公積金記錄,境外人士最近有6個月以上深圳居住證明; (3)個人信用記錄良好。 在貸款額度方面,按居貸的信用貸款最高額度不超過個人年收入的2倍,保證貸款則不超過個人年收入的3倍,額度最高達100萬元,貸款額度期限最長可達10年。 “低門檻,高額度”,建行方面表示,“按居貸”業務意在通過銀行信用穩定租賃關系,為百姓租住安居提供保障。但不少人卻對此表示疑惑:租房都要加杠桿,這類人能還得起貸款嗎? 租房貸引爭議 一個人租不起房子,有可能去貸款租房嗎?租金本身就是按月支付的,付不起房租你如何支付房租加利息?這樣的貸款有必要嗎? 對于這個問題,業內外觀點看法呈兩極分化: 樂觀者認為,租房貸款是無房者的及時雨,將減小無房者的租房壓力。 如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就在近日撰文指出,租賃貸款一方面滿足了租客一次性支付租金的融資需求,借助銀行金融手段獲得長期居住權;另一方面租客可以借助一次性付款方式,從房東處獲取房租折扣,降低租賃成本,鎖定未來較長時間內的租金水平。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此類貸款也使個人在大城市租房的承受能力更強。由于大城市房租比較貴,尤其是對于一些高學歷人才來說,租房的成本也會影響其在大城市發展的質量。 嚴躍進預計,隨著租賃需求釋放,對購房市場也有很大的分流作用。更重要的是,后續租賃市場在租售同權等方面若有創新,那么自然會有較大的意義,對抑制房價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而悲觀者卻認為,租房貸其實是個“隱藏坑”,是房屋租賃市場的“校園貸”。“連租房也要貸款,能還得起貸款嗎?”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直言:“現在銀行推動的租房貸款主要針對的是開發商的長租房源變現,這種業務有利于銀行和房地產開發商,但對于租戶來說卻沒有任何好處。” 張大偉表示,目前為止,很多企業與銀行開始介入租賃市場,提供了信貸工具、押金信用,與租賃房源升級。這種資金進入租賃市場,并不能改變租賃市場供需。特別是銀行提供的貸款服務,雖然是針對部分開發商提供的長租房源,但租賃消費是屬于時間消費,居住是基本生存需求,如果租房都選擇貸款,那么不僅不符合中國人的傳統,也不利于房地產的理性消費。 張大偉進一步分析,租賃貸款變相給了租賃加杠桿的機會和概率,要是能貸款,那么租賃就會被投資者利用。“過去租賃漲幅遠遠低于房價漲幅,原因是沒法用杠桿,如果租房都要貸款,都有杠桿,那么未來租金很可能會出現大漲”。 存在套現可能 更令人擔憂的是,租房貸存在的套現空間。 租房貸類似于當前的各類消費貸,即其本身是很普通的一類貸款,貸款金額直接劃入交易方的賬戶。此外,其貸款的金額也可能較大。 而近年來,消費貸違規進入樓市現象普遍,遭到監管嚴打,那租房貸是否也存在套現可能,演變成新版“首付貸”? 對此,張大偉強調,租房貸肯定會出現套現現象。 “這種房租貸款,現在是和開發商合作,如果合作范圍進一步擴大,個人房源也能貸款,那么必然會有人用來套現。另外,和開發商合作的貸款也存在套現的可能性。”張大偉稱。 具體的套現思路很簡單: 假設A某買房首付缺錢,而A某的朋友B 某正好有房,A某即可通過與B某簽訂租賃合同成功套現。最高額度100萬元,雖然不容易獲得,但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還是可以做到的。 “要‘如何確定這些房源真是出租了’這一問題值得商榷。”張大偉坦言。 嚴躍進也表示,房租貸其實也是一種特殊的消費貸,確實存在套現的可能。因此當前對于此類貸款需要進行積極管制,尤其是在貸款方面需要進行審核。后續對于違規使用此類貸款的用戶,比如說挪作購房用,則要取消此類貸款資格和收回此類貸款。 此外,嚴躍進還提出,對于挪用租賃貸款資金而去炒房等現象,后續應該要有黑名單制度。 |
相關閱讀:
- [ 09-30]北京租房新政下月底實施 未來房租將有官方參考價
- [ 08-24]盲人新生被要求校外租房 東北師大:學校付房租
- [ 08-24]美夫婦為省房租將貨車改造成小家 工作旅行兩不誤
- [ 08-17]58同城、趕集網等發布“大棚房”租售信息被約談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