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少陵祠位于甘肅成縣縣城東南3公里處飛龍峽峽口,世稱杜公祠,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是我國目前建造較早的一處杜公祠堂。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經秦隴流寓此地逗留月余,先后創作了《鳳凰臺》、《同谷七歌》等20多首與《三吏》、《三別》相輝映的著名詩篇,之后取道嘉陵江入蜀。北宋時,當地秀才趙惟恭捐地,縣令郭慥主事創建了祠堂,每逢春、秋季進行祭祀。新華網發王生元 攝

杜少陵祠現規劃總面積4620畝,其中祠堂建筑群占地15畝,有宋、明、清、民國碑刻十多通。祠堂院內翠柏聳立、鮮花爭妍、清翳幽韻、青草如毯引人神往。祠堂外圍有鳳凰臺、石秀才、八卦石、萬丈潭、玉繩泉、古棧道遺址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祠堂南側有深山峽谷、溪水深潭、白云霧海、飛鳥流泉,是人們飽覽自然風光,追憶千秋詩圣,品味詩圣美妙詩篇的理想圣地。新華網發王生元 攝

近年來,成縣縣委、縣政府先后投資600余萬元,相繼建成了景區垂花大門、亭臺碑廊、杜詩碑林、杜公茶坊、詩圣雕像、園林小品等,全面硬化了景區步道、新修了景區公廁,完成了亭廊彩繪工程及杜甫生平紀念館等后續項目工程。去年以來,成縣旅游部門先后又對景區舊危線路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并布設了景區景觀燈光、音響等設施,同時,開通了景區無線網電子服務功能,實現了景區無線網絡的全覆蓋。新華網發王生元 攝

杜少陵祠位于甘肅成縣縣城東南3公里處飛龍峽峽口,世稱杜公祠,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是我國目前建造較早的一處杜公祠堂。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經秦隴流寓此地逗留月余,先后創作了《鳳凰臺》、《同谷七歌》等20多首與《三吏》、《三別》相輝映的著名詩篇,之后取道嘉陵江入蜀。北宋時,當地秀才趙惟恭捐地,縣令郭慥主事創建了祠堂,每逢春、秋季進行祭祀。新華網發王生元 攝

杜少陵祠現規劃總面積4620畝,其中祠堂建筑群占地15畝,有宋、明、清、民國碑刻十多通。祠堂院內翠柏聳立、鮮花爭妍、清翳幽韻、青草如毯引人神往。祠堂外圍有鳳凰臺、石秀才、八卦石、萬丈潭、玉繩泉、古棧道遺址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祠堂南側有深山峽谷、溪水深潭、白云霧海、飛鳥流泉,是人們飽覽自然風光,追憶千秋詩圣,品味詩圣美妙詩篇的理想圣地。新華網發王生元 攝

近年來,成縣縣委、縣政府先后投資600余萬元,相繼建成了景區垂花大門、亭臺碑廊、杜詩碑林、杜公茶坊、詩圣雕像、園林小品等,全面硬化了景區步道、新修了景區公廁,完成了亭廊彩繪工程及杜甫生平紀念館等后續項目工程。去年以來,成縣旅游部門先后又對景區舊危線路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并布設了景區景觀燈光、音響等設施,同時,開通了景區無線網電子服務功能,實現了景區無線網絡的全覆蓋。新華網發王生元 攝

杜少陵祠現規劃總面積4620畝,其中祠堂建筑群占地15畝,有宋、明、清、民國碑刻十多通。祠堂院內翠柏聳立、鮮花爭妍、清翳幽韻、青草如毯引人神往。祠堂外圍有鳳凰臺、石秀才、八卦石、萬丈潭、玉繩泉、古棧道遺址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祠堂南側有深山峽谷、溪水深潭、白云霧海、飛鳥流泉,是人們飽覽自然風光,追憶千秋詩圣,品味詩圣美妙詩篇的理想圣地。新華網發王生元 攝

杜少陵祠現規劃總面積4620畝,其中祠堂建筑群占地15畝,有宋、明、清、民國碑刻十多通。祠堂院內翠柏聳立、鮮花爭妍、清翳幽韻、青草如毯引人神往。祠堂外圍有鳳凰臺、石秀才、八卦石、萬丈潭、玉繩泉、古棧道遺址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祠堂南側有深山峽谷、溪水深潭、白云霧海、飛鳥流泉,是人們飽覽自然風光,追憶千秋詩圣,品味詩圣美妙詩篇的理想圣地。新華網發王生元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