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1月16日電 2017年雙11已過,但快遞行業面臨的雙11“大考”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此前部分快遞企業已然宣布開始漲價,中通快遞、韻達快遞明確發出提價的告客戶書,順豐表示暫不調價,圓通也暫未對是否調價做出回應。對于快遞漲價的原因,記者走訪杭州市多家快遞網點發現,并不是此前網上提到的快遞紙箱價格上漲導致快遞漲價,多家網點表示并不提供打包紙箱,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運輸和人力成本的增加。 “快遞企業有的漲價,有的不漲價是正常的,一起漲價或是一起不漲價才是有問題的。”在快遞物流咨詢網高級顧問徐勇看來,這是在供需關系方面利用價格杠桿調節市場需求,是企業保證自己在能力范圍內做好服務,是企業成熟的表現,表明整個快遞生態在趨于良性發展。 運輸及人力成本攀升成漲價主因 此前,中通快遞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中通之聲”發布關于調整快遞價格的告客戶書:今年以來,快遞業受運輸成本增加、人工成本提升、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多種因素影響,同時為了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保障客戶利益,中通快遞集團決定從即日起調整快遞價格,具體情況請咨詢當地服務網點。第二天,韻達官網也發布告客戶書宣布從即日起,對快件價格進行調整。 對此韻達方面回應說,韻達總部并未給出指導價格,只是發布一個漲價意見,具體漲價情況由各網點自主決定,漲不漲價看各網點自身的經營狀況。 記者在走訪杭州市的幾家韻達快遞網點時發現,有的快遞網點已經漲價,并且各網點價格不盡相同。有的網點針對散戶做出了稍微漲價,比如江浙滬原先首重是8元,超出的每公斤收費2元,目前首重價格未變,超出每公斤收費3元。同時針對大客戶又有著靈活多變的價格標準,有的是每票提價5毛或1元,有的是每公斤提價5毛或1元等。有的網點則選擇江浙滬首重就增加1元,變為9元,同時超出的每公斤也收費3元。 談及漲價原因,部分韻達快遞網點負責人告訴記者,主要因為運輸和人力成本增加,并不是因為快遞紙箱價格的上漲,因為韻達一般不會替顧客準備紙箱,所以這部分成本壓力其實是由客戶自己承擔。“散戶有的會需要紙箱,但是大客戶的話,一般都是自己去采購紙箱寄快遞。”某韻達網點負責人告訴記者,成本壓力的增加主要是同樣的運輸距離目前需要花費更多的錢,包括給快遞員的派件費也有所增長。 “比如從杭州到江蘇,包括中轉費、面單費和包裝費在內,成本大概是首重3.5元,超出部分每公斤收費3毛多。”某韻達快遞網點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漲價前后這部分成本如果平攤到每個件,價格變化不是很大。他進一步介紹,主要是由于燃油費、司機費在內的運輸費不斷上漲,此外快遞員的工資也在不斷上漲,從三四年前的七八毛一個件,到現在派一個件1塊錢。 在走訪時,記者還發現有的中通快遞網點也已漲價,有的并未漲價。未漲價的快遞網點保持杭州市內首重6元,超出每公斤收費2元,江浙滬首重8元,超出每公斤收費2元。據漲價的中通網點負責人介紹,以江浙滬為例,目前寄快遞首重價格不變,超出每公斤收費3元。該負責人表示現在快遞員派件的錢上漲了,派一個件能達到1.3元。也有的中通網點原先是80多人的規模,雙11期間多招了30多個臨時工。“這些員工多是親戚朋友介紹的,一個人每天要付他們300元。”由此,不止一家中通網點提到人力費增加是導致成本上升的一大原因。 專家:快遞漲價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好服務 徐勇表示,雖然現在部分快遞企業漲價,部分還未漲價,但未來快遞價格肯定是整體上升的,因為成本在不斷增加。 談及對消費者的影響,徐勇認為快遞漲價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服務,主要體現在服務能夠得到保障。“比方說有100萬個訂單,但是某家快遞企業能力只能做到80萬個,那剩下的20萬個就會服務比較差。”徐勇舉例說,只有快遞漲價,才能同步保證剩下的20萬個快遞的服務質量。 徐勇認為,快遞漲價也可算是快遞企業應對雙11巨大物流壓力的一種好方法。“國際快遞公司都是這么去做的,比方說機票也是一個道理,淡季打折,旺季漲價。”徐勇說。 家住杭州市拱墅區的市民李花花女士告訴記者:“我發現淘寶上不包郵的店鋪變多了,而且有的盡管包郵,起始金額相較以前卻變高了。”據她介紹,她有感知到快遞漲價,但是并不確定,當看到快遞漲價的消息才恍然大悟。 “下次去寄快遞前,我會比對一下目前各家的價格,然后選擇比較優惠的一種吧。”李女士表示,自己未來寄快遞可能還是會出于性價比考慮。 “部分消費者可能還是會選擇未漲價的快遞企業,但可以想見當某家快遞的量變得足夠大卻又沒有漲價的情況下,服務會變差而漲價也會是必然。”徐勇說。 |
相關閱讀:
- [ 11-16]多家企業推出快遞隱私面單 效果怎樣,如何普及?
- [ 11-15]男子快遞十幾萬元青銅酒器損壞 保價兩萬只賠償兩千
- [ 11-15]“暴力分揀”折射快遞行業服務漏洞
- [ 11-15]男子當著快遞員的面掉包12部手機 總價值7萬余元
- [ 11-15]快遞行業亟待走向精耕細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