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西南煤都”盛譽的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曾給人們留下“黑”的印象:土黑、水黑,連空氣都飄著黑灰。10年轉型路,一座因煤而立、依煤而興、缺煤而困的資源型城市實現了鳳凰涅槃、華麗蝶變。10年來,相繼獲得全國唯一資源型城市旅游轉型發展試點區、國家衛生區、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全國無障礙環境示范區等殊榮,地區經濟由“一煤獨大”向“多元蝶變”。

重慶萬盛城區全景圖。通訊員 嚴奇攝
轉型發展 責無旁貸的選擇
自1938年南桐煤礦開始了規模化開采。1955年,萬盛“因礦設區”,曾是全國100個重點采煤區縣之一。這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立、依煤而興、因煤而衰的資源型城市。在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萬盛始終圍繞南桐礦務局的煤炭開采而布局、發展。2009年3月,萬盛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當以煤為根基的經濟支柱開始動搖之后,依靠資源承載的萬盛開始了轉型之路。
在萬盛,曾經每5個城鎮從業人員中,就有3個人從事礦業開采。資源枯竭導致了企業改制和破產,大批礦工下崗失業,據介紹,當年全區吃“低保”人口一度高達4萬,占城鎮人口的30%,城鎮調查失業率高達10%。
轉型,對正在爬坡途中的萬盛意味著一次歷史性發展機遇。近年來,萬盛牢牢把握發展機遇,依托地理和產業基礎等優勢,做大做強煤電化工、新型材料、裝備制造三大產業集群,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醫藥健康、通用航空制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速發展旅游、體育等現代服務業,吸引了福耀集團、耀皮玻璃集團、多普泰制藥有限公司、重慶奧陶紀旅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陸續入駐,逐漸告別了以煤炭資源為支撐的“地下”產業,走上了轉型發展道路。

鳥瞰萬盛子如廣場。通訊員 胡濱攝
產業接續 全面轉型的起點
萬盛轉型的路在何方?是重點發展工業,還是努力打造旅游,亦或是其他?
作為重慶市唯一的資源經濟轉型試點城市,萬盛面臨新的重大歷史機遇,萬盛經開區黨工委、管委會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壯大接續產業、發展替代產業、培育新興產業三管齊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地區經濟從地下向地上、黑色向綠色、單一向多元的轉變。
經過數十年的摸索后發現,萬盛的發展通過兩條腿走路,以旅游帶動第三產業發展、農戶增收的同時,利用萬盛先天的資源優勢立足工業,發展循環經濟,調整單一以煤炭為主的產業結構才能強區。
涉煤產業的改造提升是一個持續過程,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國家級鎂合金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重慶市唯一煤電化工產業基地、西南地區重要玻璃生產基地、重慶市首個消防安全裝備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從萬盛經開區所提供的數據可見,全區現有規上工業企業達104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12億元,是2007年的7.6倍。煤炭采掘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007年的50.6%下降到5.9%,煤電化工、新型材料等五大接續替代產業產值占全區規模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2.7%,工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逐漸改變。
除了工業轉型升級提速,萬盛的休閑旅游業也全市領跑,萬盛旅游歷經20余年探索實踐,順應大眾旅游時代,大力實施全域旅游戰略,全境整合旅游資源、全域布局景區景點、全面創新旅游產品、全力滿足游客需求、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實現異軍突起。

夜幕下的萬盛文化中心。通訊員 曹永龍攝
轉型成效 迎來城市新面貌
萬盛作為曾經的“抗戰煤都”,70余年的煤炭開采,形成了180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區,76萬平方米煤礦工棚、150萬平方米采煤沉陷受損農房、139萬平方米城市棚戶區受損嚴重。為加快轉型發展步伐,全面改善困難群體居住條件,萬盛作為全國首個將工礦棚戶區、城市棚戶區、采煤沉陷區“三區”改造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實施的城市,通過不懈努力,成功卸下資源型城市最大歷史包袱。
通過多措并舉,萬盛在重慶率先實施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工礦棚戶區改造工程,“三區改造”不僅使城市困難群體居住條件得到切實改善,同時縮小了礦城差距、促進了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化解了社會矛盾,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從萬盛經開區扶貧辦的數據可見,全區17個貧困村全部實現整村脫貧,25347人脫貧。全區醫療衛生機構增至136家,每千人口平均床位達5.59張,是2007年的2倍,公共衛生系統實現全覆蓋。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實現全功能免費開放,圖書館創建為國家一級館。
根據《萬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截至2016年,萬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為91.55%,呈逐年穩步提升態勢。經濟發展、文化建設、人民生活三大類指標實現程度均在96%以上。26項監測指標中城鎮失業率、人均公共文化財政支出、城鄉居民收入比、單位GDP建設用地占用面積等15項指標實現程度為100%,其余指標均按預期目標有序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