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 題:踏過平庸,一生為中國“天眼”燃盡——追記“時代楷?!蹦先蕱| 新華社記者 陳芳、董瑞豐、劉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東,17日被追授“時代楷?!睒s譽稱號。 24年,8000多個日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為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燃盡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調試期的“天眼”已經一口氣發現多顆脈沖星,成為國際矚目的宇宙觀測“利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天眼”與天宮、蛟龍、大飛機等一起,被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豐碩成果…… 南仁東來不及目睹。但他執著追求科學夢想的精神,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2016年9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天眼”:一個國家的驕傲 看似一口“大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 它有著超高的靈敏度和巡天速度。與美國尋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鳳凰”計劃相比,“天眼”可將類太陽星巡視目標擴大至少5倍。隨著“天眼”落成,中國射電天文學“黃金期”正在開啟,越來越多國際天文學專家加入中國主導的科研項目。 20多年前,這是一個異常大膽的計劃。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米。 1993年的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在此召開??茖W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會后,南仁東極力主張中國科學家啟動“天眼”項目。 “天眼”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饋源支撐系統高級工程師楊清閣的印象里,這個工程大到“漫山遍野”。這又是一個多細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結構,饋源接收機在天空中跟蹤反射面焦點的位置度誤差不能超過10毫米?!睏钋彘w說,“南老師做的事,就是帶領我們用漫山遍野的設備和零件建起這口精密的‘大鍋’?!?/p> 南仁東曾在日本國立天文臺擔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級別的科研條件和薪水??伤f:“我得回國?!?/p> 做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扛起這個責任。這個當初沒有多少人看好的夢想,也最終成為一個國家的驕傲。 72歲的“天眼”工程高級工程師斯可克回憶:“南仁東總跟我說,國家投入10多億元搞這個望遠鏡,如果因為質量問題或者工程延期導致停工,每天損失將達50萬元。花了這么多錢,如果搞不好,就對不起國家?!?/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