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央廣網重慶11月20日消息(記者 王曉蕾)紅色抓絨襯衣,棕黃色馬甲,黑色褲子,記者趕到潘啟慧工作室時,他已經在樓下等候。妻子為了這次的采訪,特地在市場給他買了一件紅色的襯衫,“我的生活都是她在料理”,為了保持手在雕刻時的穩定,妻子幾乎承包了家里所有的重活兒。“她是我最堅實的后盾”,說到妻子,潘啟慧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潘啟慧是一名微雕大師,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積內,能刻2萬字。曾在4根銀色頭發上,刻了一首長達630字的唐詩《琵琶行》;在長5.29厘米、寬0.24厘米的象牙上仿刻《清明上河圖》全圖,這份作品不僅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還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在4根銀色頭發上刻的《琵琶行》 很多人愿意出價幾百萬,甚至是上千萬來購買他的幾幅經典作品,潘啟慧都沒有舍得賣。“我就是特別喜歡微雕,喜歡琢磨、研究它,并不想靠著這些來發大財”。 以小見大、微中見藝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這是中學語文課本中《核舟記》的開頭,講述了一位能在很小的東西上雕刻的人。潘啟慧就是這樣一位“現代版的奇巧人”。 “筆墨紙硯、刻章、瓷瓶、奇石、各種精致的小玩意兒”,潘啟慧的工作室與一般喜好收藏的書畫藝術家沒有太大差別。但仔細觀賞就會發現,在各種小擺設上都密密麻麻地刻著肉眼幾乎分辨不出的文字。 潘啟慧的工作室 相比于煤炭、化工等大型的工程項目,微雕施工極小,但是在潘啟慧的刻刀下,毫厘之間,隱藏著大千世界。 每次有人來到潘啟慧的家,他總是會小心翼翼的拿出一個紅色的漆木盒子,把里面一個不足巴掌大小的金色琵琶拿給客人看。從外表看,這就是一個做工精巧的小玩意兒,但是在高倍數放大鏡下,卻暗藏玄機。 “這里的四根金絲琴弦,每一根都刻著158個繁體字,構成了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潘啟慧指著琵琶的中間有些自豪地對記者說,每根琴弦長不及3厘米,粗只有0.1毫米,平均在1毫米的面積中刻6個字。記者在放大鏡的輔助下,終于看到了金線上整齊排布的一首《琵琶行》,每個字無論筆畫到神韻,都和正常文字沒什么兩樣。 金絲上的《琵琶行》,是潘啟慧最滿意的作品,“雖然在估價上可能并不是最高的,但是費了很多心力”,他對記者坦言,金絲是圓的,遇到左右結構的字,刻好了左邊部分,就要旋轉金絲刻右邊,還要保障字的兩邊緊挨對準,難度非常大。而且金絲容易斷,有時甚至呼吸重了點,整個作品就要重新做。“前前后后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這件微刻,廢掉了幾十根金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