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 張尼) 日前,“世界首例換頭術在遺體上成功實施”的新聞引發輿論高度關注。“換頭”這種以往在科幻作品中才能看到的場景,如今卻被搬到了現實。 “換頭術”究竟是一種什么“手術”?它有望在活體手術中成功嗎?“換頭”后,“你”還是“你”嗎?就上述一系列廣受關注的疑問,中新網記者日前采訪了業內權威專家。 “換頭術”究竟是什么“手術”? 據媒體報道,意大利神經學家塞爾焦·卡納韋羅日前宣布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而“手術”地點正是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 據介紹,這例“手術”總共持續了18個小時,連接了切斷的脊椎、神經、組織和血管。任曉平將其命名為“異體頭身重建術”。 此前,卡納韋羅也曾透露過詳細的手術步驟:首先,新的身體將來自一位正常腦死亡的捐獻者。手術中,捐獻者與接受者的頭部要冷卻到手術所需的溫度,以減慢人體的新陳代謝。 隨后,醫生會解剖脖子周圍的組織,并用極其細小的導管連接主要血管。之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整齊的切斷脊髓,頭顱互換,并用一種特殊的粘合劑將大腦、脊髓神經與新的身體連接起來。 按照設計, 活體手術有望成功嗎? 兩年前,卡納韋羅曾宣布,要在兩年內完成首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準備接受手術的人是一名天生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癥的患者——俄羅斯計算機工程師瓦雷里·多諾夫。 但多諾夫卻在今年上半年改變主意,表示自己現在不會做換頭術。這也意味著,他可能不會成為第一個接受該手術的人。 那么,此次在人類遺體上進行的“手術”完成,是否意味著未來活體手術也有望成功? 對此,任曉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次進行的“手術”為未來的實驗提供了外科學整個的手術原則、手術入路、手術解剖結構的選擇,以及各種組織的修復方法和技術。 “活體的成功率要做了以后才能知道,臨床前設計的方案之后也會不斷改進。”任曉平表示。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此前則強調,“手術應該是指在活體上進行的操作,在遺體上進行的實際是解剖或解剖學研究。” 他說,當前的醫學技術完全可以做到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的重建吻合,但是最關鍵的問題是離斷后的脊髓如何能夠完美地做到神經再生和功能重建,國際上還沒有突破性的研究進展,“現在就談什么活體頭顱移植,實際上沒有太多現實意義。” 對于活體手術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常務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劉如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強調,評判手術是否成功,要看術后人體是否能夠實現大腦支配下的協調、統一、有效的生命活動,達到有效生存。 實現“換頭術”要攻克哪些難關? “‘換頭’不同于其他臟器的移植,不僅僅是移植以后把血管接好,完成血液供應和神經對接就可以,最關鍵的是移植后整體協調的問題。”劉如恩向記者解釋。 他表示,人體所有功能的協調都是靠腦來完成的,體內的臟器正常運轉要靠大腦的神經中樞控制,體內的內分泌和水電平衡要靠垂體和腎上腺軸控制調節。實施“換頭術”意味著徹底切斷中樞神經對軀體的支配,有些臟器將無法自主運轉,內分泌和水電平衡也無法自主調解。 劉如恩分析,假設在活體上進行了“換頭術”,術后人體的自主活動以及內臟器官的自主運轉,需要等待神經再生修復以后才可以進行,在此之前只能靠外界輔助來維持臟器運轉和人體水電平衡。 “但器官如果長時間失去神經營養就會出現萎縮甚至壞死,靠輸液調節來長時間維持體內水電平衡也存在很大的難度。”劉如恩說。 在他看來,目前,沒有科學研究證明器官在失去神經營養的情況下,能夠在多長時間內保持不萎縮。此外,神經雖然會再生,但是它再生的時間和程度目前也是無法估算的。 除了存在這些未知問題外,與其他器官移植術一樣,“換頭術”也必須進行配型,同時還要面臨有全身免疫系統的重新建立等一系列問題。 換頭后,“你”還是“你”嗎? 如果說,“換頭術”真的能實現,那么公眾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將自己的頭換到另一個人的身體上,最后這個人到底變成了誰? 對此,劉如恩解釋說,因為人體活動來自于大腦中有意識的支配,所以“換頭”后,接受者保留的是自己的頭部,意識還是自己的,并通過自己的意識來支配別人的軀體,所以必然還會面臨一系列的倫理問題。 胡永生關心的是,即使將來頭顱移植在科學技術層面上完全可行了,隨之而來的倫理問題如何解決?頭顱移植后“你”到底是誰? 他認為,目前對于頭顱移植手術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避免浮躁浮夸,科學探索有意義,過度宣傳無益處。 “換頭”背后牽扯多少社會、倫理問題? “換頭術”在世界醫學界一直也飽受爭議,甚至招來業內人士批評。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教授保羅·馬奇艾瑞尼曾表示,他認為意大利醫生卡納韋羅是一名“罪犯”。因為這種手術毫無科學背景。 而美國神經外科醫學協會主席亨特·巴杰也稱,“我不希望任何人做這種手術,我也不允許任何人對我做這種手術,因為有很多情況會比死亡還糟糕。” 此前,任曉平也直言,換頭意味著整個軀體的移植,這必然涉及倫理問題。 與此同時,外界有分析還提出,除了醫學領域、倫理層面的爭議,這項新的研究也可能會帶來社會問題。 例如,在法律上又該如何定義實施了換頭術的人?如果觸犯法律,該由誰承擔責任?法律上如何定義一個新的個體? “‘換頭術’目前只是一種探索,距離未來真的實現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一般手術直接運用于臨床前,需要經過大量的動物活體實驗證明可行方可進行,如果將‘換頭術’直接應用于臨床,必然存在一系列倫理問題。”劉如恩說。 對此,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岳此前也強調,因為醫學涉及到人的生命,所以在沒有足夠證據來證明其安全性的前提下去做這種實驗,實際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對受事者是不負責任的。 |
相關閱讀:
- [ 11-20]海峽心血管病高峰論壇舉行 兩岸專家隔空演示高難手術
- [ 11-16]尚未手術已欠下巨額債務 “整形貸”背后的坑需警惕
- [ 11-11]乘務員從飛機跌落 廈門航空:已進行手術 情況穩定
- [ 10-20]“放心手術”式信任有助彌合醫患關系
- [ 10-12]福建省立醫院成功完成我省首例新生兒期罕見巨大左室室壁瘤切除+左室重建手術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