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上市公司退出籌建保險公司,資本追逐保險牌照熱降溫?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姚冬琴|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45期) 日前,飛天誠信(300386.SZ)發布公告稱,綜合考慮未來發展戰略及項目實際情況,決定終止參與人壽保險公司的發起設立。 2015年7月23日,飛天誠信披露,擬與7家公司聯合設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1.5億元認購1.5億股,占人壽保險公司股本總額的15%。 但兩年多時間過去,該人壽保險公司仍處于籌建初期,尚未獲得中國保監會的核準。 不只飛天誠信終止籌建保險公司,《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根據Wind資訊梳理發現,今年以來,還有世茂股份(600823.SH)、美盈森(002303.SZ)、金杯電工(002533.SZ)等上市公司也相繼退出了籌建保險公司的申請。 隨著金融環境變化,監管趨嚴,保險機構擴容潮逐漸消退。今年已進入11月中旬,保監會只批準了4家保險公司的籌建,且全部發生在今年1月。而2016年全年,保監會共批準籌建22家保險公司(含兩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分析人士認為,自去年底以來保險強監管后,雖然并無官方正式發文,但從2月開始并未批準新保險公司籌建,實際上表明保險公司的批籌已開始逐漸趨于停滯。這或許是一些準備入場的“新手”選擇退出的原因之一。 從保監會今年以來發布的一系列監管措施來看,防風險的基調、強監管的態勢仍將持續。 保險機構擴容潮重回低位 在項俊波主政保監會的5年多時間內,中國保險市場的規模迅速膨脹,保險機構數量也急劇擴容。2016年3月13日,項俊波在全國兩會期間透露,當時在保監會排隊申請牌照的公司近200家,表明社會資本對保險業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事實上,自2012年開始,保險牌照發放逐漸提速,尤其是在2016年,保險行業迎來本世紀以來最大一波擴容潮。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根據保監會網站機構審批結果公布梳理發現,2012—2016年,保監會批準籌建的保險公司家數分別為5家、7家、10家、11家、22家。其中,2016年曾出現一天之內批準3家保險公司籌建的情況。 隨著去年寶能系、前海系、明天系、安邦系等一眾激進險企在資本市場頻頻舉牌,保險業的風險也在積累,引起高層關注。 今年以來,保監會只批準了4家保險公司的籌建,重新回到2012年時的低位。 “鑒于監管層持續收緊對新籌建保險公司股東資質、入股資金來源、股權結構等多方面的審查,保險牌照的發放減速明顯。與此同時,隨著門檻的不斷提高與熱度的消退,新進入者的速度正在放緩,退出者數量正在增加。”中航證券分析師張博文指出。 4家退出申請保險牌照的上市公司中,世茂股份公告稱,鑒于新沃財險籌建過程中,各方意見未達成一致,經與合作各方協商后,公司決定終止參與設立新沃財險。 美盈森也表示,籌備過程中,公司與保險公司籌備組就有關事項的認識存在不同意見,經協商決定終止參與發起設立保險公司。 金杯電工、飛天誠信則在公告中稱,綜合考慮未來發展戰略及項目實際情況,在與各方發起人友好協商、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決定終止參與保險公司的發起設立。 此前,上述4家上市公司對于參與發起設立保險公司的初衷,則是優化公司經營結構、拓寬和豐富業務領域、推進在金融領域的戰略布局、提升綜合競爭力等。 在4家上市公司宣布退出申請保險牌照的同時,其他上市公司爭相發公告參與設立保險公司的火爆局面也已經不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根據Wind資訊梳理發現,今年以來,有29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擬參與投資設立保險公司。而2016年全年,這一數據為73家。 在業內人士看來,鑒于監管政策環境變化,資本對保險牌照熱情下降在意料之中。 10家獲準籌建的保險公司尚未開業 近年來,個別保險機構集中舉牌、跨領域跨境并購,投資激進,少數公司虛假出資和虛假增資追求快速擴張,觸碰到監管底線。 “公司治理缺陷是個別保險機構激進經營行為的‘基因’。”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個別公司通過交叉持股、層層嵌套,掩蓋真實股權結構,形成“一股獨大”“家族控制”,缺少有效制衡,大股東完全掌控公司運作,公司治理機制明顯弱化,滋生內部人控制和大量關聯交易。 陳文輝表示,規范的公司治理是防范風險的治本之策,重點要管好“人”和“錢”。“人”就是股東,要加強股東準入監管,對股東資質提出要求,探索建立職業經理人評價制度。“錢”就是資金來源,要對股東資金來源進行穿透式管理,嚴防虛假注資。 近日,陳文輝在對保險監管系統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行督促宣導時,要求全系統要學深悟透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保險監管實際抓好貫徹落實,持續推進“1 4”系列文件落地,徹底肅清項俊波流毒,全面重塑保險監管,確保保險業回歸本源,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今年以來,保監會不僅放慢了批準籌建新保險公司的速度,對已批復籌建的公司,也全面強化監管,對股東資質、入股資金來源、股權結構等多方面加強審查,強化開業驗收工作。 6月22日,《中國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公司開業驗收工作的通知》指出,要規范保險公司籌建行為,嚴格開業驗收標準,從源頭上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有效防范經營風險。 2016年以來,保監會共批準了中國人民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等19家保險公司開業。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仍有10家險企等待開業,除今年1月獲批籌建的4家險企之外,還有去年獲批籌建的6家險企尚未獲準開業,分別是三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科技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匯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黃河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瑞華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三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待開業審批歷時最久。2016年3月23日,保監會同意重慶渝富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共同發起設立三峽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三峽人壽注冊資本10億元,擬任董事長黎已銘,擬任總經理安逸民。前者曾為永安財險重慶分公司總經理,后者曾為新華人壽四川分公司總經理。 在批籌一批險企的同時,保監會還于1月19日駁回了中阿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設立的申請。原因包括中阿人壽可行性研究缺乏可操作性,戰略發展規劃不清晰,相關主業不突出,機構規劃不符合實際;主要發起人寧夏伊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狀況不佳;設立申請材料的合規性存在較大問題等。 償付能力嚴重不達標的險企或被要求申請破產 已獲準開業的部分保險公司,在嚴厲的監管制度之下,日子過得也并不好。 10月20日,保監會發布《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對于償付能力的要求更為嚴格,首次明確償付能力達標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指標: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風險綜合評級不低于B級。這三個要求只要有一個不滿足,就被判定為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并將接受保監會的相關監管措施。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根據各家保險公司披露的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比對,按照新規,有5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達標,分別為:中法人壽、新光海航、弘康人壽、誠泰財險和浙商財險。 其中,中法人壽償付能力從第二季度的-1843.06%降至第三季度的-2776.16%。公司2017年第一、第二季度風險綜合評級均為D級。今年第三季度,中法人壽保險業務收入為0元,凈利潤為-2040萬元,凈資產為-4673萬元。 新光海航人壽三季度償付能力也持續惡化,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從第二季度的-393.56%下降至-428.43%,同樣多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被評定為D級。因償付能力不達標,該公司2014年已被停止增設分支機構、2015年11月起停止開展新業務。 此外,弘康人壽、誠泰財險和浙商財險近一期風險綜合評級分別為C級、C級和D級。 根據保監會《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對于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的保險公司,將根據其風險成因以及嚴重程度,采取逐級遞加的監管措施。其中,對于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0或實際資本連續兩個季度低于5000萬元的保險公司,保監會還可以采取接管、申請破產等措施。 “1 4”系列文件 當前監管工作的總體思路: 2017年4月20日,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監管維護保險業穩定健康發展的通知》,稱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做好制度監管漏洞排查,加快補足制度短板,全面強化審慎監管,清理整頓保險市場秩序。 落實文件: 2017年4月23日,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保險業風險防控工作的通知》,強調將完善公司治理管理體系,切實防范戰略風險;加強資本管理,切實防范資本不實風險等。 2017年4月29日,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強化保險監管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整治市場亂象的通知》,稱將著力整治公司治理亂象,提升治理機制有效性;著力整治資金運用亂象,堅決遏制違規投資、激進投資行為等。 2017年5月4日,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將逐步調整和優化比例及資本監管、積極推進差異化監管和分類監管試點、著力防范和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等。 2017年5月7日,保監會發布《中國保監會關于彌補監管短板構建嚴密有效保險監管體系的通知》,部署加強監管機制的協調統一、加強前端審批與后端監管的協同等工作。 |
相關閱讀:
- [ 11-20]建甌國壽召開城鄉居民補充意外傷害保險專題會議
- [ 11-19]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 提七措施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
- [ 11-17]關于出入境、養老保險等 快查收最近一波涉僑政策
- [ 11-17]政務網站是數據庫更應是保險箱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