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報道,應法國總統馬克龍邀請,此前在沙特阿拉伯訪問期間突然宣布辭職的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在當地時間11月18日中午于愛麗舍宮和馬克龍進行會晤。隨后,哈里里向媒體表示,將于11月22日黎巴嫩獨立日返回。 隨著哈里里返黎日期敲定,這場總理出走的“鬧劇”逐漸落下帷幕,但是,本已動蕩不安的中東局勢卻因此更加混沌。 “撕裂”政壇的異國辭職 當地時間11月3日,黎巴嫩總理薩阿德·哈里里倉促出訪沙特阿拉伯,這一舉動一度被認為是黎巴嫩政府的一次常規回訪。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次日,沙特阿拉伯電視臺播放了一段事先錄好的視頻,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在視頻中宣讀了辭職聲明,并指責伊朗及其“羽翼”黎巴嫩真主黨干涉阿拉伯國家內政,同時暗示自己遭遇暗殺威脅。 當外界仍處于黎巴嫩總理離奇辭職的錯愕之中時,被哈里里辭職風波卷入的各方迅速做出回應。 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加塞米11月5日發表聲明對哈里里的指控斷然否認。而受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總書記哈桑·納斯魯拉11月10日發表電視講話,聲稱“確信”哈里里被逼辭職,沙特“拘押”哈里里無異于向黎巴嫩“宣戰”。 11月12日,哈里里在利雅得接受黎巴嫩“未來”電視臺采訪,稱自己并未受到沙特脅迫,并將于“數天內”回國與黎總統磋商“不卷入政策”,即黎巴嫩不卷入任何地區沖突。他表示,只要黎巴嫩真主黨恪守這一立場,他可能收回辭呈。 在黎巴嫩境內外各方指責推諉的混亂局勢下,法國宣布介入調停給此次哈里里辭職風波帶來了新的轉機。 《紐約時報》11月18日報道稱,據法國總統府消息,馬克龍與哈里里的會面是在馬克龍與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電話會談的幾個小時后進行的。法總統府表示,奧恩感謝法國對黎巴嫩的支持,并確認哈里里將于11月22日在黎巴嫩獨立日這一天回到首都貝魯特。 地區大國的斗爭縮影 法國的介入“比較有分量”,在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中東問題專家德尼·博沙爾看來,法國曾作為黎巴嫩的宗主國,與黎巴嫩國內遜尼派、什葉派以及基督教等政壇勢力都能進行對話,法國的出面會是黎巴嫩政治危機一個積極的轉折。 作為中東著名的“拼盤國家”,黎巴嫩國內共分為18個主要教派,形成了極獨特的“教派分權”政治制度。根據黎巴嫩憲法,黎巴嫩的總統、總理、議會議長須分別由基督教馬龍派、遜尼派穆斯林和什葉派穆斯林擔任。自2005年黎前總理薩阿德·哈里里的父親拉菲克·哈里里遇刺后,黎巴嫩國內矛盾激化,遜尼派與什葉派勢不兩立。同時,黎巴嫩國內的教派沖突也不斷受到作為“后盾”的地區大國博弈的影響。 “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在異國辭職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東研究室研究員余國慶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哈里里是黎巴嫩國內遜尼派的代表人物,而沙特則是中東地區遜尼派的‘大本營’。哈里里對黎議會與真主黨關系的處理招致了沙特的不滿,致使沙特利用哈里里到沙特訪問的機會迫使其宣布辭職。” 日前,沙特外長在記者會上強硬表示,“沙特要幫助黎巴嫩人民從真主黨的控制下走出來”。 而哈里里在沙特發表的辭職演說,成功觸動了伊朗敏感的神經。 路透社近日發表分析文章認為,哈里里的辭職已經將黎巴嫩推到沙特和伊朗之間斗爭的前線。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加塞米也表示“這表明哈里里正沿著那條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的道路越走越遠。”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孫德剛指出,在“后伊斯蘭國”時代,沙特和伊朗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攻防態勢已經發生變化。伊朗、真主黨和敘利亞巴沙爾政府正逐漸從戰略防御轉向戰略進攻,以沙特為代表的遜尼派力量處于戰略守勢,不得不呼吁將所謂伊朗和真主黨的威脅國際化和多邊化,扭轉頹勢。 “潘多拉魔盒”開啟之后 黎巴嫩總統奧恩此前在社交網絡上表示,哈里里訪法意味著哈里里辭職風波引發的政治危機“開始化解”。在哈里里借道法國回國的行程敲定后,外界期待這將為黎巴嫩政壇動蕩的“軟著陸”開啟一扇門。 但是,政治危機的化解并不意味著黎巴嫩能夠輕易重回往日的平靜。 雖然目前黎巴嫩各派針對哈里里辭職表現出罕見的“一致對外”立場,但辭職引發的政壇動蕩有可能打破現有維持黎巴嫩國家穩定的政治協議和方案,再次引發黎國內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近日援引伊朗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秘書長雷扎伊的觀點稱,哈里里在沙特施壓下遞交辭呈,讓黎巴嫩近幾年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和經濟發展局面付諸東流。 而當前世界各國領導人也在試圖努力緩和中東地區的這一緊張局面。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國務卿蒂勒森日前表示,美國堅定支持黎巴嫩的獨立自主。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則稱,俄方認為,黎巴嫩目前的問題,必須由黎巴嫩各方通過對話來解決。 “現在的中東正在形成兩大陣營,一方是俄羅斯、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另一方是以美國、沙特、埃及和以色列,黎巴嫩是兩派都需要爭奪的對象。”余國慶認為,“由于重要的戰略位置,身處‘風暴眼’的黎巴嫩任何一點震蕩都會對整個中東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現在局勢很危險,只要有一方挑釁、另一方做出反應,一切就可能完全失控。”以色列《國土報》對此進行評價。 “此次辭職風波恐將再次削弱各政治力量之間的互信。”孫德剛說,“隨著敘利亞戰爭進入新階段,各種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尤其是伊朗和沙特支持的力量在缺乏‘伊斯蘭國’的緩沖下,迎頭相撞的風險增加。這種地緣政治博弈恐將從敘利亞向黎巴嫩蔓延,使黎國內脆弱的平衡在外部勢力的干預下再次被打破。經過多年沖突和內戰,黎主流民意不愿再次成為大國的‘刀俎’。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黎是否會淪為大國地緣政治博弈的新戰場仍是未知數。” |
相關閱讀:
- [ 01-04]記者訪風暴眼中的敘利亞:國家正處戰爭邊緣(圖)
- [ 11-20]美國務卿蒂勒森表示美國支持黎巴嫩的獨立和穩定
- [ 11-20]黎巴嫩危機持續發酵 沙特為何召回駐德大使?
- [ 11-16]黎巴嫩總理將攜家人前往法國 法國調停或現轉機
- [ 11-18]哈里里受邀赴法 黎巴嫩政治危機現轉機?
- [ 11-16]積極啃“硬骨頭” 馬克龍試破黎巴嫩困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