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滕軍偉) 問責1140人,包括廳級干部130人……日前,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云南、寧夏等8省區同步公開了中央環保督察組移交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的問責情況。 記者梳理發現,自然保護區內違規開發建設、違背淘汰落后產能政策、大氣污染防治不力等問題在本次問責中“高頻”出現。在問責過程中,對“黨政雙責”“終身追責”的堅持貫穿始終,強化地方黨委政府環境保護責任意識成為突出導向。 1140人被問責 含130名“廳官” 第一批8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于2016年7月至8月對上述8省區開展環境保護督查,并于2016年11月完成督查反饋,同步移交了100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要求地方進一步核實情況,嚴肅問責。 據環保部網站介紹,在這100個問題中,河南最多,占20個,其次是內蒙古和黑龍江,分別有17和13個。江蘇、江西、云南各存在11個、廣西9個、寧夏8個。 8省區此次共問責1140人,其中廳級干部130人,處級干部504人。河南問責人數最多,達227人,其中廳級干部10人,處級干部83人。內蒙古自治區問責的廳級干部最多,達27人,問責處級干部65人,廳、處兩級在總問責人數124人中占比約四分之三。 其中,河南省僅因在2014至2015年間“違規新注冊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工業鍋爐”問題問責49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因自2013年以來秋末冬初重污染天氣多發頻發,導致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停課,高速公路封閉,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對31名責任人員進行嚴肅問責。 具體問責情形包括通報、誡勉、責令公開道歉、黨紀處分、政紀處分、移送司法機關等,9人已被追究刑事責任。在被問責的廳級干部中,誡勉46人,黨紀處分40人,行政處分40人,4人被移送司法機關。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安排,嚴格責任追究是環境保護督察的內在要求。國家環境保護督查辦公室副主任劉長根介紹,8省區在問責過程中,注重追究領導責任、管理責任和監督責任,尤其強化了領導責任。 四類破壞環境問題具有共性 記者梳理發現,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開發建設、違背淘汰落后產能政策、城市環境基礎設置建設滯后、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不力等四種情況,是這次被問責的主要原因。 寧夏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開發建設破壞生態問題、內蒙古烏梁素海濕地水禽自然保護區西海岸違規開挖5000畝魚塘、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違法實施土地整理項目、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三門峽段生態破壞問題……在同步移交的100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中,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開發建設問題尤為突出,值得各地反思。 違背淘汰落后產能政策大上項目,在100個問題中也比較普遍。如江蘇省徐州市、鹽城市部分鋼鐵新增產能項目屬于違規建設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鉛冶煉落后工藝和裝備淘汰工作不力、云南省違規認定3家企業淘汰類生產裝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問題等,都屬于這一類。 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也是被問責的主要原因之一。黑龍江省鶴崗市因為生活垃圾填埋場建設緩慢,百萬噸垃圾不能安全妥善處置,8名責任人員被嚴肅問責。內蒙古自治區多家污水處理廠因負荷率低、超標排放問題嚴重被嚴肅問責。 除此以外,河南省新鄉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和江西省萍鄉市都因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不力,對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問責。 “黨政同責”“終身追責”得到強化 從問責人員分布看,地方黨委46人,地方政府299人;在黨委政府有關部門中,環保部門193人,占比最高;水利、國土、林業、工信、住建、城管、發改、市場監管等多個部門均有分布。 劉長根表示,被問責人員基本涵蓋環保工作的相關方面,體現了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要求。 記者梳理發現,在100個問題中,“終身追責”得到明顯體現,不少已經離任的干部被問責。如在江西晨鳴紙業違建項目、云南曲靖市、紅河州危險廢物集中處置項目建設推進不力問題中,時任市政府副市長均被問責。 一批中央駐地方單位干部也被問責。如在河南省全面推廣使用國四車用柴油及油氣回收治理工作滯后問題上,按照干部管理權限,整改問責工作領導小組除對河南省環保廳、工商局、商務廳等相關負責人問責外,還給予中石油河南銷售分公司總經理助理、中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經營管理處處長、物流中心主任等給予黨內警告處分。 |
相關閱讀:
- [ 11-16]云南110人因環保問題被問責 包括25名廳級干部
- [ 10-10]廈門有4家企業上了環保問題“黑名單”
- [ 08-23]莆田市長李建輝暗訪環保問題整改情況:明確責任 標本兼治
- [ 08-16]邵武市環保局:深入重點企業探討解決環保問題
- [ 08-02]7省份環保問題清單出爐 多地“假裝治污”被點名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