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車架、兩只車輪,不用燃料、全憑腳蹬。利用這種叫做自行車的代步工具,人類已經走過了200年。究其源頭,人類百年的騎行之旅始于一座萊茵河畔的德國小城——曼海姆。 曼海姆位于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北部,距法蘭克福80公里,與路德維希港隔河相望。這座擁有30萬居民的德國城市不僅以其獨有的棋盤格式的城市規劃聞名于世,更與人類交通方式的變革密切相關。 【“行走機器”】 1886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在這里制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臺汽車;而比這再早69年,即1817年6月12日,32歲的德國男爵卡爾·馮·德萊斯跨上自己發明的木制兩輪“自行車”(德語直譯為“行走機器”),從其位于曼海姆市中心的住所出發,向南而行,直至施韋青根驛站再折返,完成了14公里的騎行。這趟行程被視作自行車的“首行”,翻開了人類騎自行車出行的歷史。 事實上,德萊斯發明的“行走機器”只是現代自行車的雛形。由于沒有驅動裝置,德萊斯必須通過兩腳蹬地才能前行,如同嬰兒學步車。不過,“行走機器”的前輪已經能夠轉向。 之后幾十年間,歐洲人又給自行車加上鏈條、剎車閘、腳踏板、充氣輪胎等結構,自行車才慢慢呈現今日模樣。 200年后的今天,人們可以在曼海姆街頭見到德萊斯騎著“行走機器”的畫像;可以沿著這位男爵200年前的騎行軌跡穿越歷史;還可以在曼海姆科技館內見到“行走機器”實物。 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曼海姆科技館舉辦了“兩只輪子——兩百年:德萊斯男爵與自行車的歷史”大型展覽,展出了1817年以來不同歷史階段、產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樣式各異的上百輛自行車,連貫講述了自行車的發展歷程,吸引數萬名參觀者。 其中,兩輛附有德萊斯專利證明的第一代自行車,即“行走機器”真品是展覽的亮點之一。參觀者甚至可以在“行走機器”的復制品上親自體驗一番最初的騎行樂趣。 【相伴成長】 記者在曼海姆科技館見到資深策展人托馬斯·科施時,他正忙著籌劃將部分臨時展出的自行車轉為該館的長期展品。“這個展覽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我們完全沒有想到展覽在媒體上的曝光度這么高。” 關于辦展的初衷,科施說,一方面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德萊斯男爵在曼海姆發明自行車的歷史;另一方面是想傳遞自行車未來具有長期價值這一觀點。 “未來某一天,汽車在大城市的發展會走到盡頭,因為停車位不足、空氣污染,甚至化石燃料本身也有枯竭的一天。自行車是最節能的交通工具,沒有比這更實際、簡單的出行方式了。”他說。 在科施看來,自行車在德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人、社會、自行車可謂相伴成長。 科施說,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自行車起初是富人的玩物,尤其是在19世紀90年代以前。直到1895年,自行車發展成為現在的模樣,并在西方進入大規模工業生產階段,“隨著價格降低,工人也買得起”。 20世紀20年代,自行車成為德國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幾乎人人騎車。“當時的路口,可能僅有一二輛汽車,自行車卻多達幾十輛,就像上海、北京幾十年前的景象那樣。”科施說。 但到了20世紀50年代,德國進入摩托時代,人們開始熱衷騎摩托車、開汽車。自行車幾乎一夜之間消失,只有年輕人、窮人和沒有駕照的人騎。科施說,這一過程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自行車重新回歸德國人生活,不過之后,自行車基本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工具。 【中國故事】 相比西方,自行車在中國的發展起步晚,在許多國人心中也留有難以割舍的情結。對此,科施早有耳聞,他特地尋求上海科技館的幫助,從中國朋友那里獲贈一輛鳳凰牌自行車。這位中國朋友告訴科施,20世紀70年代弄到這樣一輛自行車特別不容易,特別自豪。當時的滿足感與日后掙錢買輛桑塔納不相上下。 科施告訴記者,展覽期間,這輛鳳凰牌自行車和它背后的中國故事引起了不少德國參觀者的興趣。 科施還注意到共享單車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紅火的共享單車市場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認為,這是未來自行車作為城市交通工具發展的一個正確的方向。 就在展覽結束后不到半年,中國共享單車企業進入德國。摩拜單車11月21日宣布在德國首都柏林投放700輛共享單車,為這一熱愛自行車的國度增添共享騎行體驗。 而中德兩國因自行車產生的關聯與趣事,可以回溯百余年。自行車傳入中國是在晚清,那時名字還沒有統一,人們把它叫作“自轉車”“腳踏車”“自由車”…… 這一舶來品在當時人眼中是“時尚”的代表。德產自行車那時已經遠銷中國,如今中國自行車收藏者推崇的德國“藍牌”便是明證。 “藍牌”是國人送給德國自行車品牌“鉆石”的俗名,因其金屬銘牌有大片藍色覆蓋而得名,也有收藏人士認為,“藍牌”指的是德國勃蘭登堡州“布倫納波爾”工廠生產的自行車,其銘牌同樣為藍色,只不過二戰后工廠遭損毀,無法再追蹤考證。 德國媒體十幾年前報道中國時,不乏偏頗觀點,常引用一句流行歌曲歌詞“北京有900萬輛自行車”,引申含義是中國人口眾多,私家車尚未普及,出行靠海量自行車。 隨著人們環保、健身意識的加強,“兩輪”出行又重新流行起來,騎自行車的人是會玩兒、重健康的標志。這樣,“900萬輛自行車”也越來越少被德國媒體提及。 而新近德國媒體提及,便是報道中國的共享單車。《世界報》網站今年早些時候刊登一張杭州共享單車的圖片。圖片說明提及中國倡導綠色出行的努力:“傳說北京有900萬輛自行車。圖中杭州的供租賃的單車就有2萬輛。” 實際上,共享單車在中國的投放量已以千萬輛計,這句歌詞如今說來就更牽強了。(沈忠浩張遠)【新華專特稿】 |
相關閱讀:
- [ 11-01]法男子荒野騎行炫技 1分鐘完成4個空翻
- [ 10-04]自行車——托斯卡納舉辦“英雄”復古騎行
- [ 05-09]在托斯卡納來一場復古騎行
- [ 01-05]105歲法國老人1小時騎行22公里破世界紀錄
- [ 08-31]鐵人三項選手騎行途中遭橫禍 被“天降飛鹿”撞翻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