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貧困縣農村基礎教育堪憂 這是9月4日,特崗教師黃妮娜(中)在保亭縣保城鎮西坡小學教課 郭程攝 ◆ “全校9名老師,平均年齡超過50歲,教學方法很多是幾十年前的內容” ◆ 村小教師學歷水平普遍偏低,基本都是初、高中畢業或函授大專 ◆ 全縣45~59歲老師占總人數接近一半 ◆ 2013年以前,保亭縣25個村級完小和教學點沒有1名英語老師 ◆ 2014~2016年的3年時間里,保亭全縣沒有新增1名教師 ◆ 記者調研了解到的海南保亭縣農村基礎教育現狀,是國家部分貧困縣的縮影 讓適齡兒童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家庭代際延續的根本途徑。然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在海南調研發現,國家級貧困縣基礎教育存在軟硬件先天不足,教師老齡化問題突出、師資水平偏低、教師嚴重超編與結構性缺編并存等問題,成為制約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掣肘。 教師老齡化現象突出 不久前,記者前往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下稱保亭縣)六弓鄉、三道鎮、加茂鎮等多個鄉鎮的農村完小、教學點采訪發現,這些村小教師平均年齡達50歲,教室里普遍都是“爺爺給孫子上課”的畫風。教師們也坦陳,自己年紀大了,知識更新慢,農村學校和小學生們需要年輕人的朝氣。 保亭縣三道鎮番親小學是一所農村完小,9名教師負責小學6個班和1個學前班。與城市學校相比,這所學校顯得十分陳舊,老師們擠在一間辦公室辦公。 校長林佳宏說:“全校9名老師,平均年齡超過50歲,教學方法很多是幾十年前的內容,雖然這兩年縣教育局舉辦暑期培訓略有提升,但教師們年紀大了,在知識更新方面終究不如年輕人,課堂活力也不足,小學生都喜歡年輕老師,很希望年輕老師補充進來。” 六弓鄉石艾小學3個年級6名老師,平均年齡也超過50歲。58歲的鄭慶杰老師1975年起擔任民辦教師,教齡42年,“年紀大了,小孩子更喜歡年輕人給他們上課。”鄭慶杰說。 記者調查發現,“老教師當家”在保亭縣是普遍現象。保亭縣教育局人事股股長胡茂珍對于該縣教師年齡結構偏高、學歷水平偏低等問題一直十分擔憂。據他統計,全縣29歲以下教師只占教師總數的3.59%,農村小學和教學點287名老師中,29歲以下的只有4人,而全縣45~59歲老師占總人數接近一半。 不僅年齡大,村小教師學歷水平普遍偏低,基本都是初、高中畢業或函授大專。“村級完小以下的老師基本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代課老師和轉正民師,長期在鄉村教學,接受不到新知識,加上社會發展變化快,不少老師很難跟上現代化教學的要求。”胡茂珍說。 與此同時也存在部分教師缺乏責任心的問題。保亭縣教育研訓中心主任王春嬌告訴記者,有些班級考試平均分只有十幾、二十分,“長期下去,非常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專科老師嚴重缺乏 與年齡大、學歷低同時存在的,是專科老師嚴重缺乏的問題。這個國貧縣的村小、教學點里,語文、數學老師包打天下,老師們戲稱自己是萬金油,“除了英語什么都教。” 保亭縣保城鎮西坡小學教師林月仙的崗位是數學,以前教六年級數學,后來改教三年級語文,甚至一度語文、數學同時教,她笑著說自己是“邊學邊教”。 林月仙同時還承擔音樂、美術科目的教學,她說縣教培院暑期培訓了一周時間,每門課程用一天的時間介紹一些教學技巧,這學期她教音樂會加入一些簡單的動作,教學生們打節拍。同時林月仙坦陳:“一門課培訓一天時間,學到的方法很有限。” 一些鄉村小學校長分析說,過去音樂、體育、美術、科學被老師家長們認為是副科,都不重視,這些課程沒有專科老師,課時也常被語文、數學課程擠占。但如今家長們開始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孩子們接受些文體方面的知識,因此經常到學校來追問,但沒有老師教,學校也沒辦法解決,一些條件稍好的家庭便費盡心思送孩子去城鎮讀書。 家長們關注點最集中的是英語科目。2013年以前,保亭縣25個村級完小和教學點沒有1名英語老師。 與教師結構性缺編同時存在的,是全縣教師總體嚴重超編。據統計,受生源減少、撤點并校等影響,保亭全縣2100多名教職工,超出編制400多個。按照只能出不能進、每年自然減員40余人的速度計算,10年后才能消化完超編人員;而由于45~59歲教師占比過高,10年后將有一大批教師集中退休,屆時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的現象又將成為影響教學開展的主要因素。 2013年,縣教育局利用培訓經費招聘了10名編外鄉村英語教師,意在首先解決焦點最突出的英語教學問題,但最終只有7人留了下來。 2014~2016年的3年時間里,保亭全縣沒有新增一名教師。直到2017年,經多次反映困難,海南省教育廳批準保亭縣招聘15名特崗教師,縣里全部招了英語教師,其中8人被安排在農村小學任教,但仍不能保證一校一師,孩子們的英語課仍然經常“斷頓兒”。 “英語老師每走一個或者產休、病休一個,他們所負責村小的英語課就得停課。”胡茂珍說。 軟硬件落后制約教育發展 記者在保亭縣多個村小、教學點看到,校園校舍衛生狀況差、體育設施不達標、“薄弱學校改造工程”進展緩慢,完工了的學校仍然“薄弱”,基礎教育軟硬件雙雙落后。 在加茂鎮界水小學,教師辦公室與民房緊挨在一起;六弓鄉石艾小學的教室與教師辦公用房之間的空地便是村莊主路,校園廁所成了村莊公廁,一座豬舍緊挨著學校,站在教室前就能聞到家禽家畜糞便的氣味。學校沒有院墻,衛生、安全隱患大。 番親小學沒有運動場,使用的仍是磚塊水泥砌成的乒乓球桌;西坡小學雖然籃球、排球、乒乓球等都有配備,但缺乏體育老師和相應活動場地,體育課最多就是列個隊,而且沒有課間操。村小的孩子們大多穿著拖鞋,在水泥桌旁邊或雜草叢中嬉戲追逐。 林佳宏說,農村學校教學設施短缺,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是唯一教學方式;課堂上老師從頭講到尾,很難有新的教學方法。村級小學與城區學校的差距越來越大。 新政鎮報什小學剛剛實施完“薄弱學校改造工程”,相比于其他村小,這里至少有一圈圍墻,顯得像個學校,但校長黃麗春對學校的沙土運動場十分頭痛。 “海南雨水多,草長得快,一個暑假球場里就長滿半人高的雜草。‘改薄工程’欠缺完整長遠規劃,考慮得還是不周全不到位,要能建個塑膠運動場就好了。”黃麗春說。 在王春嬌看來,不是家長不愿把孩子放在“家門口”上學,“是村小設施太差,教師不足,水平又低,不像學校。” 保亭縣教育局“改薄辦”主任陳澍坦言,保亭村小基礎設施落后的主因是缺乏規劃,上級政府撥一筆錢就建一棟教室、一個圍墻、一間教師周轉房,最后經費花了,校園卻依然臟亂差。 補齊教育短板亟須動真格 “保亭縣農村基礎教育現狀是海南多個貧困縣的一個縮影。”海南省教育廳扶貧辦主任鄒文濤說,相比于校園硬件的不足,教師總體嚴重超編與結構性缺編同時存在的局面是制約縣級基礎教育發展的最大難題,需要省里與市縣“動真碰硬”推動改革解決。 鄒文濤介紹說,去年以來,海南教育扶貧出臺了很多具體措施,比如“控輟保學”,住宿伙食交通費用大力度補貼等,確保全省沒有一個孩子因貧失學,沒有一個家庭因學致貧,但“能上學”只是前提,讓孩子們“上好學”卻是難點,這方面國貧縣的農村基礎教育尤其薄弱。 胡茂珍認為,就保亭來說,應針對嚴重超編、結構性缺編,同時高齡教師集中的問題統籌考慮,有序招聘教師,不能因超編長期不招人,要避免七八年后大批轉正民師同時退休、教師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 “招聘特崗教師是一個好辦法。”胡茂珍說,從2017年招聘特崗教師的情況看,還是有很多年輕人愿意加入到教師行列,但同時又不得不承認,很多年輕人只想在貧困縣“撈”一個事業編制,并不愿長期留在基層任教。他認為應通過定向培養師范生的方式,培養一批本地生源,確保年輕教師“留得住”。 鄒文濤說,海南國貧縣基礎教育的問題在寧夏等西北地區同樣存在,據他了解,寧夏從區級層面下大力氣解決了教師總體超編又結構失衡的問題,“能否從根本上解決,還要看地方黨委政府的決心。”(刊于《瞭望》2017年47期記者 趙葉蘋) |
相關閱讀:
- [ 11-22]傳國學剪紙經典 福大學子助力社區兒童教育
- [ 11-22]女子考前得知沒報上名 要求教育機構退全款被拒
- [ 11-22]教育廳公布2017年82項省級實驗教學中心
- [ 11-22]漳州臺商投資區:兩岸教育菁英交流傳統文化
- [ 11-22]福建3校入選"全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試點學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