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辭職的黎巴嫩總理薩阿德·哈里里離開法國巴黎,當地時間21日飛抵埃及首都開羅并會晤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當天晚些時候經由塞浦路斯返抵黎巴嫩首都貝魯特。 哈里里11月4日在訪問沙特阿拉伯時宣布辭職,遲遲沒有回國。他18日應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邀請,從沙特首都利雅得飛赴巴黎,并在愛麗舍宮會晤馬克龍。從法國首都飛抵開羅后,哈里里與塞西討論了黎巴嫩和地區局勢的最新進展。 埃及政府發表聲明說,塞西還與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通了電話,雙方都認為維護黎巴嫩的團結和國家利益是當前重中之重。 哈里里回國前為什么先去法國,還要轉道埃及?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魏亮博士認為,哈里里“閃辭”引發的危機,是中東政局深層演變、沙特與伊朗相互博弈的一個新“引爆點”。一個中東小國被推向前臺時,必須借助法國、埃及等外部力量化解內部矛盾。 法國與黎巴嫩淵源很深,歷史上黎巴嫩長期是法國在中東的戰略支點。法國與英國1916年達成分治中東的秘密協議,黎巴嫩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此后至今,法國同黎巴嫩都具有特殊的關系,現任總統奧恩30年前曾避難法國。魏亮認為,斡旋當前黎巴嫩政治危機,法國可以發揮作用。 “至于埃及,它長期是中東地緣政治的‘領頭羊’,作用不可替代,”魏亮說,“無論前往巴黎還是開羅,在哈里里看來,都是必要的。” 魏亮認為,哈里里去法國,意在為事件降溫;前往開羅,意在消除事件的消極影響。“當然,他還會同法國、埃及領導人商談穩定局勢以及總理繼任等急迫問題,試圖找到辦法,尋求支持。” 黎巴嫩是個宗教、政治多元復雜的國家,魏亮認為,長期“馬賽克化”的宗教政治特征是黎巴嫩國內外矛盾難以解決的一個基本原因,對于當前出現的危機,國內和外界都希望黎巴嫩不要亂,首先要穩定局勢,“至于后續,總統是否批準哈里里辭職,以及權力格局新的平衡,都存在商討和博弈,目前還難以判斷局勢走向”。(夏文輝)【新華社專特稿】 |
相關閱讀:
- [ 11-20]哈里里飛抵法國巴黎 妻子同行子女留沙特
- [ 11-14]美國務院稱美退出《巴黎協定》立場不變
- [ 11-13]巴黎恐襲2周年:傷痕難以愈合,槍聲仍有回響
- [ 11-13]巴黎恐襲兩周年 內政部長科隆:法國已擁反恐利器
- [ 11-13]報告顯示:64%美國民眾反對本國退出《巴黎協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