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道超車”的“大年童話” 2010年元旦過后,黃大年就急火火地上班了。這天下午,地探學院組織文體活動,很多人聚在乒乓球室,熱鬧地操練起來。 剛剛留學歸國不久的于平正在候場,聽到觀眾中傳來一陣議論。她順著大家的目光望去,一個穿著暗綠色棉服、背個雙肩包、腳踩厚底大皮鞋的中年人正大步流星地走來。 “那就是黃大年,從英國回來的大專家!” 作為地探學院的畢業(yè)生,于平對黃大年的威名早有耳聞,可她萬萬沒想到,輪到她上場時,竟是和這位大專家同臺競技! 黃大年可不是為了打球而來的。他一邊打球,一邊觀察著對面這個扎著馬尾辮、球速很快的女同志。而于平也發(fā)現(xiàn),黃老師的注意力根本沒在球上,他不時和旁邊熟悉的老師說幾句話,然后樂顛顛地去撿他的漏球。 休息時,黃大年招手把于平叫到場邊,微笑著說:“于老師,我是黃大年,我從英國回來,現(xiàn)在想在咱們學院創(chuàng)設移動探測技術平臺中心,我查閱了你的資料,很需要你的幫助。” 寥寥數(shù)語,讓于平對這個大專家心生親切。很快,她與一批青年學者都被黃大年招到了麾下,“吉林大學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fā)中心”的牌子掛起來了! 移動平臺探測技術是世界科技強國竭力追求的核心技術,也是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志。黃大年把在英國原有的研究基礎和方向都進行了擴展,瞄準海陸空三棲的移動平臺探測技術——海上有無人船,水下有無人潛航器,空中有無人飛機。 由于這一技術難度高、覆蓋廣、應用性強,涉及多項交叉學科,黃大年又找到林君,向這位大學好友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在吉林大學設立新興交叉學科學部。 為什么要搞交叉? 因為這是中國實現(xiàn)“彎道超車”的唯一機會! 黃大年涉獵很廣,他在英國時的研究涵蓋地學、信息、軍民融合等多個領域,他深知,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中國雖然拿到了新一輪世界科技競賽的入場券,但必須牢牢抓住創(chuàng)新這個“彎道超車”的機遇,才能追趕歷史的潮流。 知易行難。要真正找到學科之間的結合點,形成一個新領域并不容易。2012年,從儀電學院畢業(yè)的焦健加入了黃大年的團隊。師徒二人用了兩三年時間,才確定了焦健的研究方向——“平臺和傳感器”。 “這是移動平臺探測急需的研究,把硬件和軟件結合起來,也是未來交叉學科研究的方向。”焦健清晰地記得,黃大年為他規(guī)劃研究前景時,眼里迸射的光芒。 哪些是國際上炙手可熱的大學科?怎樣讓基礎研究和前沿科技“在碰撞中尋求突破,在差異中做出增量”?如何盡快把跨學科人才匯聚到統(tǒng)一機制下開展工作? 黃大年的大腦一刻不停地高速運轉。他常常來到辦公室對面的“茶思屋”,放一段音樂,斟一杯咖啡,然后,倚在吧臺旁邊,望向墻上懸掛的、一張張地學前輩的肖像照片。 |
相關閱讀:
- [ 11-22]魯迅文學院海峽青年作家高研班在榕開班
- [ 11-20]泉州師院舉行“海絲之憶:菲華文學的晉江經驗”講座
- [ 11-17]共話集郵樂事 福師大文學院第五團支部開展團日活動
- [ 11-16]莫言在香港談新作及“文學中的歷史與現(xiàn)實”
- [ 11-15]以文化自信創(chuàng)造網(wǎng)絡文學精品力作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