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樓市發生轉折性變化 近一年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樓市調控目標取得了明顯效果,中國房地產市場內在運行規律正發生轉折性、根本性的變化,延續多年的越調越漲怪圈有望被徹底打破。 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這離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理念,已近一年。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通過房地產業內人士調研采訪了解到,一年來,中央確定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調控目標,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房地產市場內在運行規律正在發生轉折性、根本性的變化。 突出表現就是,房價漲幅得到明顯抑制,去庫存成效顯著,投機炒房空間被大幅壓縮,自住型需求穩步釋放。尤其是隨著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多種手段推進,延續多年的調控屢屢引發房價暴漲的怪圈有望被徹底打破。 嚴打炒房:“辣招”頻出拿捏精準 今年以來,樓市調控政策嚴厲度與密集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年。中原地產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出臺相關房地產調控政策措施已經接近180次。一系列“史上最嚴”的調控措施接連出臺,密織調控大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修改補充了“遏制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這一重要內容,樓市調控開始升級。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到南京、杭州、青島、廈門等熱點二線城市,再到合肥、武漢、鄭州、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城市,再到環京、環滬、環深等一線城市的都市圈,“調控升級”、“政策加碼”成為房地產市場的“主旋律”。 9月份,樓市政策再度密集發布,多達45個城市和中央部委發布了有關房地產內容政策52次,數量超過了2016年10月份。 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報告分析,相比2016年“9·30”調控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2017年出臺調控政策的城市,則從東部擴展到了中西部,從一二線熱點城市擴散到三四線城市。與此同時,這一輪的調控政策也呈現出新的變化,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政策同步調控,形成“合力效應”。 截至目前,一線城市全部執行“認房又認貸”政策,且非戶籍人口購房門檻均提高至5年。多個城市通過出臺離婚一年內申請房貸按二套算等政策,“劍指”通過“假離婚”成為“首次購房者”的鉆政策空子行為。南京、廈門、廣州、海口等城市提出,新購住房2年或3年內不得再上市等政策,珠海個別地塊將“限售”延長到了10年,抑制短期投機需求穩定市場預期。 “今年以來,無論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凡是出現脫離居住需求、房價漲勢較猛的情況都會引發調控政策出臺”,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調控顯現出一種不達目的不收兵的氣勢。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一線城市房價經過調控以后,市場預期比較穩定,投資投機性的需求得到有力遏制。在70個大中城市中,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已連續11個月回落;二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連續9個月回落,三四線城市房價趨于穩定。 “本輪樓市調控拿捏精準,恰到好處。”相關專家告訴本刊記者,雖然多數熱點城市房地產市場普遍降溫、部分風險得到化解,但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房企土地購置面積等核心指標依然保持平穩增長。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80644億元人民幣,同比名義增長8.1%,增速比1~8月份提高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加快2.3個百分點。“這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在連續多月的回落和持平后首次出現反彈。”他說。 |
相關閱讀:
- [ 11-25]專家:樓市調控不會“歇歇腳” 注重從供給端發力
- [ 11-24]樓市調控“不歇腳”:限售擴圍 租賃市場迎大變
- [ 11-21]“搶房”背后的南京樓市怪象:價格倒掛現象嚴重
- [ 11-20]“五限”政策壓頂 樓市四季度或整體進入降溫周期
- [ 11-07]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當前樓市調控的高壓態勢不能減
- [ 11-05]首付貸再換“馬甲” 暗度陳倉入樓市
- [ 11-03]樓市調控步伐難以動搖 今年“金九銀十”成色不足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