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記者 陳芳 劉宏宇)10年投入40億元,未來投資力度或更大。28日科技部在北京召開“ITER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將繼續推動ITER計劃的實施,不斷提升我國在核聚變能源領域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 受控核聚變被稱為“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歐、印、日、韓、俄、美7方共同開展。 科技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任羅德隆說,從2008年至2017年,在中國參與ITER計劃的帶動下,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共部署119個項目,總計安排經費約40億元。取得了多項國際和國內第一的研究成果,使中國在核聚變領域處于與國際同等甚至某些方面領先的地位。如,EAST實現了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關于人造太陽的科研目前仍處于工程建設階段。”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總監潘傳紅說,根據ITER計劃的部署,2007年至2025年為建造階段;2026年至2037年為運行階段;2037年至2042年為去活化階段。預計在2050年左右,實現核聚變能商業應用。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平利用核能和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萬鋼說,ITER計劃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僅次于國際空間站的大科學工程計劃。十年來,我國認真履行承諾和義務,承擔的ITER采購包制造任務全部簽署得到落實,受到ITER參與各方的充分肯定。通過參與ITER計劃,有力提升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國際項目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能力。我國在材料科學、超導技術、精密加工等相關領域的研發能力和技術水平取得長足進步,有些技術已經成功實現產業化。 此次會議,國際聚變界討論并將簽署《北京宣言》,明確聚變能研究發展的目的和意義,加強合作,為最終解決世界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貢獻力量。我國專家還介紹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的設計進展情況,對我國未來核聚變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相關閱讀:
- [ 11-24]“太陽花”這口鍋,臺灣青年該甩掉了
- [ 11-22]國民黨批民進黨:在野高捧“太陽花” 執政后隨意丟
- [ 11-15]“宇宙之眼”:模擬黑洞合并過程 探尋時空漣漪
- [ 11-08]溫差形成海市蜃樓 日北海道別海町現四方形太陽
- [ 10-22]揭秘引力波:愛因斯坦的猜想是如何被證實的
- [ 10-22]探訪“人造太陽”項目:有望2050年點亮你家燈泡
- [ 09-22]蔡當局要建"太陽花紀念館" 洛杉基:永記他們的演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