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題:告別“大而不強”嚴把學術質量——專家聚焦中國學術期刊發展之路 新華社記者 史競男 劉欣 213萬余名科研人員每年在國內6449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0萬余篇,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35萬余篇;僅就中國知網數據統計,中國讀者每年下載學術期刊文獻達32.8億篇次……我國已經是學術文獻產出、出版和使用大國,但相比學術影響力和期刊出版強國,仍有很大差距。如何改變這種“大而不強”的現狀? 日前在京舉行的2017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期刊出版專家和8000多名學術期刊工作者展開熱烈討論,共謀新時代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之路。 要扭轉學術論文嚴重外流趨勢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石峰說,中國學術期刊是向國內國際報道我國最新學術創新成果和研究動態、為黨和政府的政策理論研究與各學科行業研究提供知識服務的重要渠道。“學術期刊在促進我國創新發展、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論壇發布了《2017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國內影響力研究報告》統計數據,相較于SCI和SSCI收錄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標的0.549和0.329,我國學術期刊差距較大,分別為0.084和0.099,這反映出我國學術期刊發表成果的首發性、時效性不夠。中國學術論文大量投往國外期刊發表,2016年,發表于國外的科技論文約為產出總量的23.4%,人文社科論文約占5.6%。 如何應對愈演愈烈的學術論文首發國際競爭?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認為“發表才是硬道理”,為了使中國期刊能夠快速發表與傳播,要為中國學者提供一個及時發表的國際競爭舞臺。“不要因為發表時效的問題,埋沒任何一位潛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說,并非所有中國學者都想把論文投到國外,但我國學術期刊出版周期過長、語言單一是導致論文外流的兩個關鍵因素。她建議,中國學術期刊要加強學術引領和服務意識,要善于發現、快速發表我國具有獨創性的先進成果,特別是對于具有顛覆性的研究成果需為其提供綠色發表通道。 “要扭轉學術論文嚴重外流趨勢,必須盡快改變我國學術評價的形式化傾向。”中科院院士王鼎盛說,不能再繼續簡單地以期刊影響因子評價期刊和論文質量,我國應當盡快建立自己的學術評價標準,今后要轉向以研究質量和切實提高中國科研技術水平為評判標準。 |
相關閱讀:
- [ 11-24]當學術失去了良心,還是學術嗎?
- [ 11-21]海峽兩岸中醫藥學術交流論壇將在福建平潭舉行
- [ 09-19]浙大創新學術評價體系引熱議,“網紅文章”能否等同于期刊論文?
- [ 09-14]高校學術特區推廣價值幾何?存在發展掣肘被質疑
- [ 08-24]從科技到“玉山計劃”,為什么都像老鼠會?
- [ 08-17]新媒:全球大學學術排名,清華大學首入50強
- [ 08-09]三年游擊戰爭學術座談會在龍巖召開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