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舊如舊,古鎮保護開啟“烏鎮模式” 一幢幢古香古色的建筑,一彎彎靜謐流淌的塘水,還有那一扇扇木門、木窗,那青磚、青瓦和石板鋪就的小徑,數不完的拱橋下烏蓬船從底下劃過,聽的見漿劃開水的聲音。“說烏鎮變了,烏鎮也沒有變!”在陸遠看來,智慧烏鎮的背后,這里依然是那個熱情好客,張開雙臂歡迎每一位海內外朋友的江南小鎮。 “自1999年啟動旅游保護與古鎮開發工作,讓古建筑得以最大限度還原;同時,對古建筑物的內部結構進行現代設施改造,方便人們居住生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將這一古鎮保護模式稱為‘烏鎮模式’。”桐鄉市委常委、烏鎮鎮黨委書記姜瑋說。 與同類古鎮相比,烏鎮的開發相對較晚,分析其他地方古城古鎮保護與開發過程中,曾經出現的“破壞性保護”、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堅持尊重歷史,整體保護,保持古鎮歷史文化神韻。”對于烏鎮的建設與保護,姜瑋認為,必須做到“修舊如舊、以存取真”,確保再現原汁原味的風格。 烏鎮景區周邊一派古色古香(李政葳/攝) 為了保證所有修復整治體現真實的歷史建筑風貌,避免“假古董”的出現,烏鎮的保護中強調使用舊料,并且專門建立了近一萬平方米的舊石料、舊石板倉庫和舊木構件倉庫,嚴格按照規劃要求,不搞隨意增添,對一些不協調建筑拆除后確需恢復的,按照相同建筑風格加以恢復,既保護了烏鎮古鎮風貌的統一,又很好地利用了桐鄉市特色民居資源。 “建筑為形、文化為魂”,只有這樣,才能凸顯一個古鎮的個性。“為避免模仿克隆,烏鎮把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和打造旅游品牌相結合,凸現烏鎮特有的文化個性,展示水鄉特有的民俗風情歷史文化旅游景點,提高烏鎮的知名度,提升烏鎮的文化品位。”姜瑋說。比如,一年一度的烏鎮戲劇節不斷加強與國際的戲劇交流,發展和繁榮國內戲劇文化,進而實現江南小鎮的文化復興。 千年古鎮靜待大會啟幕 桐鄉是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城市,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大會。近日,來到當地采訪發現,本屆大會各項籌備工作目前已經基本就緒。 “持續提升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4G網絡多制式全覆蓋,全市主要公共場所WIFI基本全覆蓋。”陸遠說,烏鎮出口總帶寬達到334G(去年220G),重要區域實現千兆到桌面;永久會址四回路供電,鎮區雙回路供氣、供水基本實現,主要區域道路提升、立面改造基本完成;完成包括烏鎮在內的全市域生態環境整治,會期氛圍營造已全面上線。 伴著朦朧月色,烏鎮景區在大會場館的點綴下景色更加怡人(李政葳/攝) 在會務服務方面,阿里無人超市等26項智慧化項目已基本落地,還對烏鎮餐飲、住房、交通等資源進行了統籌預留;集中開展了食品安全大排查,全面落實會期醫療保障;同步做好“烏鎮咖薈”、植樹活動、歡迎晚宴等活動方案細化。 目前,“小梧桐”已全部到位,他們是來自浙江傳媒學院、同濟大學浙江學院等院校的250名大學生志愿者,其中有100位將成為大會期間的CCO(首席文化官),為嘉賓提供一對一的接待服務。另外,年年與媒體朋友見面的“桐寶寶”媒體服務團也已組建完成。“桐寶寶”張潘麗已經是第四年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宣傳服務工作了,就在幾天前,她還在朋友圈說,“一年一打卡,又進入烏鎮時間了”。 大會場館正在做最后的修整(李政葳/攝) 為了提升大會效果,11月下旬,阿里巴巴、寶馬、摩拜單車等國內8家知名企業簽約成為大會合作伙伴,烏鎮峰會品牌價值持續提升。對阿里巴巴、網易等國內知名單位舉辦烏鎮咖薈給予全力保障、全程跟進;桐鄉方面也專門組建招商引才團隊,借助烏鎮咖薈、雙創熱土、桐鄉發布等活動載體,深度參與、持續跟進,爭取促成更多的新成果、新項目落地,爭取促成更多的人才落戶烏鎮。 世界互聯網大會因為永久落戶烏鎮,因此也被稱為“烏鎮峰會”。25日,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的烏鎮廳內,工作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做著最后的準備。“從10月22日起,數百名會務人員便開始施工,現在已基本完成了會場的搭建和設備調試,11月27日以后進行全面演練,對各個環節進行查漏補缺。”陸遠說。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即將啟幕,世界互聯網即將又一年進入“烏鎮時間”。這個阡陌交通的江南古城小鎮,與互聯互通的現代網絡交相輝映;這個千年古鎮、智慧烏鎮見證著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成就與輝煌,也用它的包容與開放等待著世界各地的智慧花火匯聚,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
相關閱讀:
- [ 11-29]航拍烏鎮:枕水江南 靜待世界互聯網大會
- [ 11-27]烏鎮準備就緒 靜候互聯網大會嘉賓(組圖)
- [ 11-27]短視頻丨互聯網改變了這里!大會前夕,看智慧烏鎮的“72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