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11月30日電(記者 林小春)由中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30日說,經過多年野外科考工作,他們在新疆哈密的戈壁灘發現超過200枚翼龍蛋化石以及大量翼龍骨骼化石,幫助還原了這一史前“空中霸主”的發育成長史。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等人在美國《科學》雜志發表報告說,這次發現的標本由三塊可互相連接的沉積砂巖塊組成,已暴露的翼龍蛋化石就有215枚,推測總數可達300枚,同時還有十余個頭骨和下頜,以及數量眾多的頭后骨骼。 “在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哈密地區是一個大型的湖泊,翼龍就生活在湖邊,而現在那里是一片茫茫戈壁,”汪筱林告訴新華社記者,“我們根據化石埋藏狀態和地層及沉積學特征認為,是多次的湖泊風暴將這些翼龍和岸邊的翼龍蛋卷到一起,經過短距離搬運后快速埋藏,形成目前分散保存但非常完整的骨骼以及聚集在一起的大量翼龍蛋。” 翼龍是地球上第一類飛向天空也是迄今唯一滅絕的飛行脊椎動物,全世界范圍內翼龍化石十分稀少,翼龍蛋僅發現11枚,其中含胚胎的只有3枚,都是以被壓扁的二維形式保存。此次已確認的含有三維胚胎的翼龍蛋共16枚,是全世界首次發現三維翼龍胚胎。大量翼龍蛋、胚胎和頭骨等化石的發現,表明翼龍有群居習性。 進一步研究顯示,翼龍后肢發育較前肢早,在胚胎發育階段已具有發育基本完全的大腿骨,說明其出生后就具有地面行走能力,但與飛行相關的前肢骨骼卻未完全發育,說明剛出生還不具有飛行能力;同時牙齒也發育較晚,意味著翼龍出生后可能還需要父母的照顧或喂食。 總的來說,翼龍是早熟型的,但不如之前有的研究者認為的那樣早熟,并不是出殼不久后就能夠飛行。 汪筱林說:“這個研究的重要之處在于兩點:一個是把翼龍蛋和胚胎的數量提升一個量級;另一個填補了對翼龍胚胎階段了解的空白。” |
相關閱讀:
- [ 09-29]中國科學家破解寨卡病毒引發小頭癥之謎
- [ 06-02]中國科學家領銜國際科研團隊發現暗能量存在新證據
- [ 10-13]美宇航局封殺中國科學家遭抵制 局長認錯為時已晚
- [ 10-11]NASA封殺中國科學家遭批 局長“糾錯”伸橄欖枝
- [ 05-04]NASA中國科學家被控為間諜 結果只發現毛片
- [ 10-05]中國科學家發現后生動物的真正始祖
- [ 08-18]中國科學家:霍金地球200年毀滅說并非科學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