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吳曉華:國家發展規劃應發揮戰略導向作用
2017-12-01 19:05:09?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陳虹虹 陳暉 |
分享到:
|
——訪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范思立 國家發展規劃是有關國家發展的長遠總體計劃安排,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職能之一。十九大報告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提出,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實際上這是要建立‘1 4’的宏觀調控體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吳曉華表示,事實上,發展規劃的變革是這些歷史性變革的重要內容,在發展規劃工作中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如推動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落地、推動“多規合一”試點,開展空間規劃試點,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這些都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認同。 中央對國家發展規劃提出新要求 中國經濟時報:十九大報告對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求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并且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能否詳細解讀這些新要求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吳曉華:十九大報告對國家發展規劃工作提出諸多新要求,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在規劃指導思想上,要突出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是國家發展規劃的靈魂。 在規劃發展目標上,要全面體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順應社會呼聲而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國家發展規劃就是要全面體現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質文化生活要求和日益增長的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 在規劃發展任務上,要著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發展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發展的不充分體現哪些方面?值得我們深入研究。不平衡至少體現在城鄉發展、區域發展和各類人群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區域不平衡中出現的“南升北降”問題。發展的不充分重點體現在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這些都是在國家發展規劃中必須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在規劃發展時序上,要切實對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戰略安排把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了15年,如何實現這一戰略安排需要五年發展規劃來具體落實,現階段要根據這一新戰略安排積極謀劃“十四五”規劃。 在發展外部環境上,要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規劃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矢志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防止出現新興大國崛起過程中潛在的“修昔底德陷阱”,確保開放條件下我國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 發揮好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十九大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國家發展規劃是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請問國家發展規劃如何在經濟中發揮戰略導向作用? 吳曉華:國家發展規劃有了明確的定位,并且提升到“1”的地位,這是中央對發展規劃的重視,今后的關鍵是如何做到讓國家發展規劃真正發揮出戰略導向作用。 一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確保發展方向正確。政治方向是發展規劃的靈魂。我們的發展規劃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指導下的規劃,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劃,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規劃。在編制實施各類發展規劃時,要自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發展規劃事業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二是建立科學的新時代發展指標,實施目標導向。十九大報告已經向我們展示了新時代新發展目標,下一步必須運用科學的指標將發展目標進一步分解細化。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經濟建設領域,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務之急是將我們長期習慣使用的反映高速增長特征的宏觀調控和發展規劃指標體系轉化為適應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指標體系。十九大報告還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建立哪些指標來體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又要通過哪些指標來體現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建立什么樣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標計算和發布制度?全要素生產率現在已經成為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動力的一項最關鍵性指標,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就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但到現在我們還沒有權威的全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數據。此外,還需要積極在指標體系中增加體現反映更高生活質量的指標,如自來水直接飲用率,用平均健康預期壽命指標替代平均預期壽命指標等。 三是把控資源流向,實現問題導向。資源的組織動員能力是發展規劃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資源錯配是阻礙發展規劃目標實現的最大問題。比如在經濟建設領域,要引導和促進更多的資源要素投放到實體經濟、配置到發展質量的提高上,當務之急就是要調整政策完善法律解決嚴重存在的資源要素“脫實向虛”問題,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四是加快發展規劃立法進程,提供法律保障。立法缺失,是當前我國發展規劃事業最大的一塊短板。根據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國家發展規劃迫切需要在法律框架下開展。我們要認真總結這些發展規劃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并盡快通過法定程序將其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
相關閱讀:
- [ 12-01]【喜迎十九大 記錄新福建】距離不是距離 時間才是距離
- [ 12-01]【喜迎十九大 記錄新福建】你是我的眼
- [ 12-01]【喜迎十九大 記錄新福建】護河“娘子軍”
- [ 12-01]【喜迎十九大 記錄新福建】在鋼筋水泥中守望建筑夢想
- [ 12-01]【喜迎十九大 記錄新福建】助村,讓古村落走出歷史深處
- [ 12-01]【喜迎十九大 記錄新福建】閩臺創業青年 在古老的坊巷放飛夢想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