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女德”讓傳統蒙塵 把糟粕標榜為“文化”,其實是真正的“反文化”。決不能讓一些人打著傳統文化的幌子招搖撞騙 “點外賣不刷碗就是不守婦道”“女人就應該在最底層”……近日,遼寧撫順一個所謂“女德班”的種種言論,引來質疑。目前,當地教育部門已作出回應,認為該校教學內容中存在著有悖社會道德風尚的問題,勒令其立即停辦。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觀念,打著“傳統”的旗號堂而皇之回到課堂,著實讓人震驚。 類似現象,絕非只有這一家女德班。前段時間,江西一家名為“豫章書院”的民辦教育機構,也曾以戒尺、“龍鞭”、關“小黑屋”等方式體罰學生。在這家書院中,山長和教官、國學教育和軍事管理、仿古建筑和鐵絲柵欄、中國的禮樂之教和日本的森田療法,形成了一個怪異的組合。而他們卻自稱,自己進行的是“古法教育”。 可以說,從“女德班”的奇談怪論,到豫章書院的暴力體罰,這絕非他們所言的“傳統文化”。但值得深思的是,他們為何能招收到大量學生?或許,浪子回頭的“成功故事”,磕頭認錯的“馴服姿態”,向父母懺悔的“催淚儀式”……戳中了很多人的軟肋。面對青春叛逆的孩子,家庭教育無力之時,一些人打出“傳統”的旗號,讓很多家長失去了辨別力。 民辦教育機構也好、公益性群眾組織也好,本來都應該是公立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補充。而此類機構掛羊頭賣狗肉,以非學歷國學培訓代替正式的義務教育,以反現代的訓誡代替傳播文化精神的教養,瞄準了一些家長在教育觀念上的誤區,打著傳統文化的幌子牟利。這不僅禍害了孩子,也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蒙塵。 應該說,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現代教育事業大有裨益。比如書院制度,本是中國古代教育的珍貴遺產,書院構建了老師言傳身教、打破學科限制的學習生活共同體,希望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去教授知識、啟迪心靈,被視為“現代大學教育改革的有益參考”。而傳統道德中,明榮辱、知感恩、重踐行,簡單素樸的生活態度、重視親情的家庭人倫,也都是應該弘揚的寶貴遺產,早已沉淀在中華民族的心靈基因之中。可見,要以傳統文化助益現代教育,前提是要取其精華,而且也需要有一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問題。 把糟粕標榜為“文化”,其實是真正的“反文化”。要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決不能讓一些人打著傳統文化的幌子招搖撞騙。相關部門雖已介入調查,但為何女德班能明目張膽地進入教育行業,并形成開班教學、外出演講、售書賣盤的產業鏈?政府機關在制定準入標準、加強監督監管等方面還大有可為。傳統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而“學有所教”是每個人的心愿,唯有立足當下,在教育領域激活傳統文化的優質資源,才能更好地讓傳統文化的水脈,滋養現代人的心田。(石羚) |
相關閱讀:
- [ 10-25]兩女子遇上冒牌“檢察官” 被騙色還被騙4萬余元
- [ 10-20]嫌犯冒充軍人和官員詐騙20余萬元 辯稱開玩笑
- [ 04-06]無業男子扮演警察抓賣淫女 太緊張被識破
- [ 06-03]男子冒充省紀委工作人員 涉嫌招搖撞騙罪被批捕
- [ 12-07]冒充軍人警察案件數呈上升趨勢 六成為騙色
- [ 10-17]男子假冒警察約見真警察要求關照發廊 當場被抓
- [ 09-05]男子冒充警察威脅封店 心虛女店主被騙財騙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