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記者 張振宇 呂庚青 25年前,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整個神州大地。這年秋天,甘肅甘谷,一位剛剛年滿17歲的初中畢業生,懷揣脫貧夢想,走出貧窮山村,跟隨鄉親去南方打工。 25年后,他擁有了自己的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聯合周邊12個縣區,10年間,共輸送勞務人員10萬多人次,成為甘肅省數一數二的“勞務紅娘”,并成為“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獲得者。 他就是甘肅省甘谷縣騰達實業公司董事長、一名扎根家鄉的黨員、青年農民張維林。 張維林介紹騰達實業公司情況 少小離鄉 懷揣擺脫貧困的愿望 隴海鐵路上,火車帶動著巨大鋼輪,緩緩地駛出。伴隨著火車啟動,送行的人群中,一個中年人眼睛盯著車廂里的年輕人,一邊跟隨著火車跑,一邊大聲呼喊著。 這是17歲的張維林第一次出遠門,沒有一技之長,沒有高學歷,只能靠打工謀生。 “當我背著行李離開村子的時候,母親失聲痛哭。火車已經開動,父親卻在車窗口跟著火車奔跑,那時候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張維林說。這一幕,令他永記不忘。他更想不通的是,為什么自己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要遠離父母外出打工? 火車奔馳了一天一夜,把他帶到距離家鄉一千多公里外的蘇州。下車后,站在陌生的街頭,他有些茫然。 大概半個月的時間里,他跟著同鄉四處奔波,尋找工作。然而人生地疏,工作豈是好找的? 最困難的時候,他連續2個月都睡在蘇州火車站的候車室里,以開水饅頭充饑。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搬水泥,一晚上搬400袋,天亮的時候手腳全部麻了,什么時候倒在墻角睡著自己都不知道。”差不多十年的摸爬滾打,張維林干過搬運、搞過銷售。艱苦的日子讓他學會拼搏,在無數次碰壁之后變得更加堅強。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鄉。 張維林的家鄉在甘谷縣謝家灣鄉張家溝村。那里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自然更不值得一提。蘇州一個車間的月產值都比全鄉父老苦干一年的收入還要多。水是制約家鄉發展的根源,住房是窯洞,吃飯全靠天,這是張維林家鄉最真實的寫照,也是無數鄉親們命運的縮影。要改變命運,就要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人生往往是在應對過無數個困惑之后,才實現了自我的突破。這個過程,有人需要很短時間,有人則需要一生去感悟。張維林,差不多走了十年,才終于明白自己究竟該干啥! 2001年,張維林通過多年的拼搏終于在蘇州一家知名企業站穩了腳跟,擔任車間主任。買了房子,把老婆孩子接到身邊,他的小日子開始變得有滋有味。誰知,偶然間出門碰到的意外小事,卻成為他重新規劃人生的引子。 張維林說:“當時自己晚飯后出門散步,在一家中介公司門口,發現聚集了好多人,有人在吵架,口音一聽就是家鄉的。過去一問,原來有個甘谷的老鄉打工時被中介騙了,而且被騙得痛不欲生。”這在他內心深處引發了共鳴。他又彷佛看到多年前,在蘇州火車站候車室,苦苦掙扎的自己。 多年的打工經歷,讓張維林有一個真切的體會:沒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就像走鋼絲,危險性很大。 返鄉創業 扛起農村勞務輸轉大旗 老鄉被中介騙的事縈繞在他的腦海里,再三考慮,張維林決定回鄉創業,組織勞務輸出。然而,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妻子時,卻遭到了激烈的反對。 一面是十多年奮斗換來了蘇州安穩的生活,孩子在這里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一面卻是前途未知的創業。妻子的反對自然在情理之中。 |
相關閱讀:
- [ 12-05]安溪學干結合爭當全省山區發展第一縣:踏上新征程 建設新茶鄉
- [ 12-04]文化交流共享論壇召開 推進網絡文化包容互鑒新征程
- [ 12-03]新華社評論員:讓互聯網之光照亮逐夢新征程——寫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之際
- [ 12-03]【領航新征程】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提升出口競爭力 拓展對外貿易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