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據路透社6日看到的美國國務院文件,關于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美國要求以色列對這一決定予以適度回應,因預計該決定將面臨抵制,而且美國還在考量該決定對美國設施和人員的潛在威脅。
據路透社12月6日報道,這份日期為12月6日、美國駐特拉維夫大使館外交官傳達給以色列官員的談話要點文件顯示:“我知曉你們會公開歡迎這一消息,不過我要求你們適度進行官方回應。”
文件指出,“我們預計中東和全球將對這一消息進行抵制。我們仍在判斷該決定將會給美國海外設施和人員帶來的影響,”。
路透看到的另一份日期也為12月6日的國務院文件顯示,國務院已經成立一個內部工作小組,在美國公布關于耶路撒冷的決定后“追蹤全球形勢”。
一位要求匿名的美國官員稱,“在對美國政府人員和美國公民的安全和保障懷有擔憂的任何時候”,設立工作組是標準做法。
報道稱,美國國務院對上述兩份文件均未立即置評。
特朗普為何執意觸碰中東“火藥桶”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12月7日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還將兌現把美國大使館從現在的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的總統選舉時的承諾。特朗普政權不顧國際社會和阿拉伯國家的反對,優先重視了兌現競選承諾、以有利于鞏固支持基礎的內政因素。特朗普政權的中東政策明顯陷入迷途,中東和平的實現自不必說,還有可能進一步動搖該地區的穩定。
“對于和平談判來說,美國大使館的實際地點明顯并非重要因素”、“為實現和平,這是適當的時機、正確的一步”,美國政府高官12月5日針對此次決定如此辯解稱。
報道稱,美國歷屆政權都采取耶路撒冷地位應通過和平談判決定這一立場。改變這一立場的此次決定意味著,美國在事實上放棄中東和平談判的“中間人角色”。
報道認為,在美國改變政策的背后,存在期待兌現競選承諾的支持階層。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與特朗普的支持基礎重合的共和黨保守派有79%在中東和平問題上支持以色列,而支持巴勒斯坦的僅為4%(2016年的調查)。在民主黨自由派中,則分別為33%和40%,支持巴勒斯坦者更多。
報道稱,雖然稅制改革露出光明,但其他政策課題仍未拿出實現的時間表,特朗普政權仍受低支持率困擾。由于涉及與俄羅斯的不透明關系的“通俄門”持續發酵,鞏固政權的前景仍未形成。此次決定顯示出希望留住支持階層的心理。
報道稱,特朗普政權10月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堅持反以色列的立場,宣布退出該機構。此外,還暗示撕毀以色列一直強烈反對的伊朗核協議。親以色列的姿態越來越明顯。
報道稱,以特朗普的女婿、總統高級顧問庫什納為代表,財政部部長姆努欽和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科恩等政權中樞高官多為猶太裔美國人。女兒伊萬卡以結婚為契機也改信猶太教。
報道稱,奧巴馬前政權并未在2016年底譴責以色列定居點活動的聯合國決議中行使否決權,而是承認了這一決議。以色列對奧巴馬達成伊朗核協議的不滿由此達到最高。美國的態度改為親以色列也是特朗普對前政權的執意否定。
報道認為,特朗普政權的中東政策的重點在于打擊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在美國等的參與下,伊拉克和敘利亞的IS據點接二連三地被攻陷。在這一點上,美國對外展現了一定的成果。
但除此之外,特朗普的中東政策危機四伏。美國對核協議的批判很有可能讓地區大國伊朗再次被迫進行核開發。在沙特阿拉伯,美國成了以未來掌握權力為目標的王儲穆罕默德的后盾,導致其強硬路線變本加厲。沙特阿拉伯等海灣各國與卡塔爾的斷交問題方面,美國國務院以前的方針是采取中立立場,從中進行調停,而特朗普的做法卻違背了這一方針,對沙特阿拉伯進行了單方面支持。
報道認為,正像特朗普發出警告要退出伊朗核協議,但實際上卻無法采取行動一樣,位于耶路撒冷的美國總領事館換掉招牌即可的大使館搬遷也可能會花上幾年的時間。
耶路撒冷問題為什么這么敏感?
另據《日本經濟新聞網》12月7日報道稱,耶路撒冷問題看似與亞洲沒什么關系,但其對中東乃至全球來說都是巨大風險。
報道稱,“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7年,英國外交部長貝爾福寫給猶太裔銀行家羅斯柴爾德的一封簡短信件成為以色列獨立的依據。與此同時,英國與法俄確認了大戰后如何劃分在中東的勢力范圍,還向阿拉伯人承諾支持其獨立。英國的這種外交策略導致了如今的混亂局面。
報道稱,2017年是“貝爾福宣言”100周年,也是1967年以色列占領東巴勒斯坦的第3次中東戰爭50周年的節點。
報道稱,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圣地,對中東乃至歐美的信徒來說都是一片特別的土地。100年來耶路撒冷之爭成為全球的火種。
報道稱,以色列和阿拉伯諸國曾4度為爭奪耶路撒冷交火。中東戰爭結束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也無數次發生沖突,民眾深受其害。中東紛爭的中心是巴以問題,其本質是圍繞“耶路撒冷圣地歸屬”產生的對立。
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主席阿拉法特與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簽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又稱《奧斯陸協議》),實現了歷史性握手。雙方決定在之后的談判中確定耶路撒冷的最終地位。
報道認為,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實現和平,需要面臨難民回歸以及未來劃定國境線等難題。耶路撒冷的歸屬是微妙的問題,歷代美國總統等調停者均采取將該問題擱置的方針。(王天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