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國事天下事 每月大家一起聊 沿著三連直街往前走,在一棵大榕樹下,20多位街坊正圍在一起聊天。原來,這里是西關大屋社區的百姓宣講論壇。 坐在中間,身穿白色外衣、有著一頭黑發的60后阿嫻,退休前是西關大屋居委會主任,“論壇成立于2012年,我在退休之前也組織過這個,退休后繼續。我們每個月兩次,每期大概有20到30名街坊參與,大家好像家人一樣,圍在一起聊一個多小時,有時候不想走的話就長一點時間咯。”阿嫻笑著說。 對于論壇討論的話題,她表示,“選的一般是與社區生活相關的內容,包括民生、文化、社會管理等等,我們會提前貼出當月話題海報。” 每一堂論壇討論前,阿嫻說自己要提前“做功課”,“前不久,我們討論過家教家風的話題。”阿嫻補充道,“就是怎么教育孩子、形成家風,它與我們整個社區風氣形成有什么關系。當時我先講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家風家規是怎樣的,包括我去過的一些地方,然后講講我們街道的示范社區是怎么做的,就這樣把話題引出來。” 搭建荔枝灣大戲臺 傳承粵劇文化 在西關大屋社區的建筑群,媒體一行沿途路過小畫舫齋、泮溪酒家,陳廉伯、陳廉仲公館、蔣光鼐舊居,再次感受到西關濃厚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 記者來到荔枝灣涌。隔著一汪湖水,兩名身著戲服的演員正在湖中央的“荔枝灣大戲臺”上表演,吸引了不少街坊在對岸駐足觀看。“荔枝灣大戲臺原來是荔灣湖公園的南門,后來荔枝灣涌改造時,我們結合需求把這兒打造成一個戲臺,由政府提供一部分經費支持,請粵劇師傅來演出。” “荔灣區老齡化程度較高,百歲以上的老人特別多。雖然荔灣總體經濟水平在廣州相對靠后,但我們投入了相對較大的經費比例進行文化建設,其中就投入了兩千萬用于支持粵劇發展,”荔灣昌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他望著對面的大戲臺,補充道,“很多粵劇演員都是出于愛好來到這里給街坊們演出。” 在老西關,有不少粵劇發燒友。目前荔灣有70多個自發組成的粵劇團。記者了解到,附近一處鋪著青磚石階、趟櫳門、滿洲窗的西關大屋——“宜和樂苑”正是一個民間粵劇私伙局。房主人是年逾七旬的港商梁啟康。2008年,他得知好友的“開心樂社”因場地問題要解散,特意花100萬元買下了這棟破舊的西關大屋,隨后花300萬元裝修,將西關大屋內部打造成全新的樂社,供一班粵劇發燒友免費使用。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