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揚子晚報記者專訪紀念館前群雕的創作者吳為山 傅秋源 無論陰晴雨雪,位于南京市水西門大街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為“紀念館”)的參觀人流總是絡繹不絕。在入口處,每個參觀者的目光都會被一組雕塑吸引。在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之際,揚子晚報記者專訪了這組雕塑的創作者吳為山,了解背后的故事。 通訊員 楊子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傅秋源 10年前這組雕塑正式亮相 10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70周年紀念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大型組雕》正式亮相。這組充滿力量的雕塑,由著名雕塑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已經成為同類題材的經典作品。靠近那些雕塑,細心的觀眾還會發現,很多作品上有刀砍、棒擊、棍敲等痕跡——那是苦難的記憶,也是暴行的記錄。 第一篇章:《家破人亡》 紀念館門口人們首先可以看見一座11.5米高的雕塑,它是這組群雕的第一篇章《家破人亡》,一位悲痛至極被凌辱的母親,雙手無力地托著死去的嬰孩,仰天呼號。這是一位悲愴的母親,也象征著受屈辱、被踐踏的祖國母親。 第二篇章:《逃難》 這一組雕塑被置于一條寓意逃難之路的水池中,塑造了一組因血腥屠殺而逃離家園的人。有年邁的兒子攙扶著八旬老母逃難,有被污辱的少女站在井邊決意以死洗刷恥辱,有僧人在逃難途中為死者合上含冤的雙目。“這些雕塑都有真實的原型,”吳為山表示,最讓他動容的是一個嬰兒趴在死去母親的胸前吮吸乳汁的雕塑,“這一組尤其讓人心痛。它源自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一家的悲慘遭遇,當時他的三個弟弟被刺刀刺死,媽媽被刺穿肺部。他哭著把最小的弟弟抱到媽媽身邊,讓小弟弟爬到媽媽胸前吃奶。這最后一滴奶水,是生命的結束也是生命的希望。第二天,幸存的人們發現母子倆已經被嚴寒凍凝在一起,再也分不開,年邁的常志強每次講到這里總是老淚縱橫。” 第三篇章:《冤魂的吶喊》 第三篇章《冤魂的吶喊》位于展覽館的入口。其整體形象是一座被劈開的山,一邊的山頂上一只手直指蒼穹,一邊的山體上被繩索捆綁的人群密密麻麻,等待他們的,是被屠殺的命運。人們通過這道死亡之門、屠殺之門,走近那段歷史。 第四篇章:《勝利之墻》 而位于紀念館主體的門口那堵120米長的《勝利之墻》則是第四篇章,8米高的墻上一個大大的“V”字貫穿始終,底部昂首吹軍號的中國軍人腳踏日軍的鋼刀和頭盔,“V”字一邊是黃河在咆哮,中國軍民“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另一邊是滾滾長江奔騰不息,勝利的部隊凱旋南京。 |
相關閱讀:
- [ 12-09]老兵憶南京大屠殺:那一天,父親喪生在日軍槍口下
- [ 12-09]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影像冊
- [ 12-08]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墻增刻20個名字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