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7年2月1日,在華盛頓首都人隊官方冬令營中國文化之夜活動中,來自北京中關村二小、中關村三小的小球員們在與華盛頓當地青少年冰球小球員們的交流比賽中進球后與教練擊掌慶祝。 新華社記者鮑丹丹攝 體育,光靠學校是不夠的 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司長劉扶民認為,家長對孩子的體質健康狀況和全面發展越來越重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身和教育理念發生著變化,個人消費觀也改變了,體育培訓的市場前景會越來越廣闊”。 在他看來,學校雖然越來越重視體育活動,但屬于普及性質,對于孩子形成和提升運動技能的作用有限,而這恰恰是眾多培訓機構的發展空間。“體育技能在學校可以學,但光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數據,“體育培訓與教育”2015年總產出為247.6億元,增加值為191.8億元,占當年體育產業增加值的3.5%。這一比重僅次于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等,排名第四,甚至高于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等熱門領域。 對體育培訓熱,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總結了三個原因。從內因看,說明體育在人的成長、人格塑造、社會交往方面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視,這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觀念升級帶來的消費升級。從外因看,滿足消費升級的方式隨著提供者的增加而越來越多,以前想學但不知去哪兒學的項目,比如冰球、擊劍、馬術等,都有了服務的提供商,而且隨著運動員創業和資本的投入越來越多。第三,體育是跨國界的語言,隨著中國的發展開放和全球化的進程,中國人越來越認識到體育獨特的魅力,無論是作為個人體驗,還是進行自我規劃或接軌國際,都是有意義的事情。 對于體育課外班已能“叫板”奧數,鮑明曉認為是一種進步。他覺得體育是基礎性教育和養成教育,彌補了文化課教育缺失的另一半。“選擇體育培訓的家長在目的上功利性更少,看得更長遠而不求短期的成績。他們希望通過體育給孩子人生打下更好的基礎,更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 王雪莉同樣將這看成一個好現象。她認為中國對體育的認識會有回歸價值本原的糾偏過程,以往一說體育就是競技體育,對于體育價值的認識是狹隘的。“從全民體育的角度,對體育培訓熱更多的應是鼓勵。” 這個現象,也與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一度出現持續20多年的下滑形成對比。在過去近十年中,觸目驚心的數據以及“小胖墩”“近視眼”比例的大幅攀升日益引起社會、學校和家長的重視,隨著體育成績被納入中考、各地三令五申保證體育課時等一系列措施的推行,至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監測數據出現積極變化,大部分指標止跌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