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張一鳴 黨的十九大報告用非常大的篇幅闡述民生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獨家專訪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請他解讀十九大報告中透露出來的民生信息。 韓保江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用非常大的篇幅闡述民生問題,說明民生在十九大報告和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十九大報告對民生問題進行重新排序,解決新時期中國推進民生建設怎么做的問題。未來要通過經濟發展實現民生發展的目標,同時不能脫離中國實際,設置超出我國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的民生標準。 中國經濟時報:黨的十九大報告用非常大的篇幅闡述民生問題,為什么要強調民生? 韓保江:黨的十九大報告用非常大的篇幅闡述民生問題強調民生,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吻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社會進步的歸宿體現在民生改善上,體現在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的改善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數量上的要求外,主要在質上,質的要求集中體現在民生領域。當人吃飽穿暖后,最需要關注的是教育、健康和社會保障、就業、收入分配等問題,此外,中國還有一些特殊的問題,精準扶貧和脫貧問題。民生是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的需求,即是經濟長期發展的結果,又是要求高質量發展的前置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需要如何通過加大民生投入,重視民生領域的建設,將為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創造條件。 總之,民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經濟發展,實現現代化強國的永恒話題。貫穿2020到2035年,甚至2050年。民生事業改善的程度是檢驗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參照體系和標準,現代化能不能實現,能不能更好地滿足老百姓需要,取決于民生的成果。因此,在新時代和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民生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新征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過去我們把民生看成經濟發展的結果,現在要認識到,由于人的全面發展,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人的消費是經濟發展的新要素和新動能,因此,民生也是經濟發展的目標,經濟再發展的持續動力,必須始終把人的利益擺在至高位置,而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注的現實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國經濟時報:民生建設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應該怎么抓重點? 韓保江:十九大報告對民生問題有新的排序,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其次是解決人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再次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脫貧問題,最后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一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中國要回應民之所呼,要從人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進入新時代后,民生的重點領域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不單純是衣食住行的物質需求,而是要通過教育事業實現人的發展,通過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提升人的素質,讓人的身心都有所發展。 教育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建設現代化國家,首先要有良好素質的公民。所以,十九大報告對如何辦好中國的業務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作出非常詳細系統的安排,不僅強調投入,還有教育體制改革、教師隊伍建設,推動中國形成全流程的,受到良好終身教育的教育體系,同時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 二是解決人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如何去實現充分就業,提高消費水平。第一,民生之本是就業,就業給人發展創造場所和機會,也是人自我發展的路徑,如何鼓勵社會創業,通過創業形成就業,是民生的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要求。發展經濟與就業密切相關。第二,如何通過就業,保證居民和勞動者得到合理合法的收入,應調整社會分配關系。社會分配是民生里非常重要的部分,要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人人提供必要勞動獲得報酬,反對不勞而獲。 同時也要鼓勵人民獲得除勞動外的其他財產性收入,實現收入多元化。要看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現狀,不斷發揮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不斷矯正市場機制帶來的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現狀,提高低收入的水平,取締灰色和非法收入,擴大中等收入水平,不斷形成收入分配和財產收入的橄欖型社會,即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數,中等收入人群占多數,從而形成相對和諧穩定的社會。同時,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居民和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 三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要把社會中最沒有生存能力的人通過政府兜底保障起來,這是遏制兩極分化,及其導致矛盾的最根本性要求。因此,不僅要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城鄉居民保險,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還要解決老百姓的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完成城鄉統一的大病醫療制度,特別是通過醫療保險制度,解決因病致貧和返貧的問題。必須認識到,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就沒有安全網,織密網是要全覆蓋。 四是脫貧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未來三年最重要的,長遠的問題,是如何打贏脫貧攻堅戰,4335萬貧困人口如何脫貧。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重要工作,是讓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過上小康社會生活,這是短期的行為,又是長期的行為,要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問題。如何形成防止返貧,出現新貧困的長效機制。 五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人民健康是國家發達的標志,如何通過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建立高效的衛生醫療保障體系,為人民的健康提供良好的醫療保障條件,是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如何滿足民生需求非常重要的安排。 中國經濟時報:怎么樣才能實現十九大確定的民生目標,如何抓民生? 韓保江: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確定的民生目標,要加快推進經濟建設,經濟發展是實現民生目標需要的條件。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看,民生是社會運行的終端環節,必須處理好民生事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無論是就業,還是建立生活保障體系,都需要大量投入,特別是政府投入,而政府的投入來自于政府的財政收入,即便強調老百姓個人賬戶與國家財政投入相統籌,民生依然需要政府主導,因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不斷做大經濟總量,增強國家財政實力,為支持民生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實現民生目標,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經濟發展的積極性,不僅要重視公有制經濟發展,更要重視各種性質非公經濟發展,不僅要重視大企業,更要重視數量巨大的,創造大量就業的中小企業發展,尤其要提高對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重視力度,提升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增長質量,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 總之,民生是分蛋糕的過程,要做大蛋糕,需要提高經濟增長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建設是源頭和流,民生是結果和根。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的民生建設與其他國家相比有什么不同? 韓保江:中國的民生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要盲目與西方發達國家攀比。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中國在推進民生建設的過程中,要吸取西方發達國家得福利病的教訓,量力而行、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最大限度滿足民生需求,不能設置出超出我國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的民生標準,要在強調重視公平的同時,保證效率。 |
相關閱讀:
- [ 12-11]中共十九大精神對外宣介團訪問德國
- [ 12-11]石獅市舉辦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文藝巡演
- [ 12-11]王壽碧副主任赴廈門市調研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
- [ 12-11]王壽碧副主任赴廈門市調研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
- [ 12-11]奮斗社區計生協會開展“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深入宣傳衛計政策”宣傳活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