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夢”和“飛躍”獲總分第一 北京冬奧會會徽專家評審委員會的中外評委們,在評審過程中達成了高度的共識——會徽主題一定要具有較高的設計水平,藝術形式具有中國特色,創意設計突出冰雪主題,易于國際傳播。 經過投票,801號作品在10件入圍作品中獲得總分第一名,其中的“冬”字概念設計就是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的原型。巧合的是,作者是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會徽的設計者、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存真。還在申冬奧期間,林存真設計的申辦會徽就以中國書法“冬”字為主體,將抽象的滑道、冰雪運動形態與書法藝術巧妙結合,人書一體、天人合一,“冬”字下方兩點順勢融為2022,生動自然。 2017年1月14日,北京冬奧組委集中研究了入圍的10件設計方案,包括801號作品在內的4件作品被確定為下一步繼續修改完善的方向。 5天之后,為了讓4件入圍作品不僅有好的設計理念,還要有專業的呈現效果,北京冬奧組委委托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4所高校,分別為這4件作品深化設計。 中央美術學院負責幫助801號作品進行深化修改,修改小組包括國際平面設計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區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敏,2008年北京殘奧會會徽設計者劉波,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獎牌、單項體育圖標設計者杭海,以及兩名學生陳怡君和陳穎。 修改小組組長王敏表示,修改的初衷還是要確保保持方案原有的創意和生命力,修改小組更多是從技術細節提出修改意見,比如造型如何更講究,色彩如何更合理。從1月下旬接到修改通知一直持續到11月,他們對奧運圖形、殘奧圖形、色彩系統、文字標志“北京2022”等會徽各個組成部分,都做了深入修改。在會徽修改過程中,北京冬奧組委專門請來社會各界人士組成評議委員會,先后在3月和4月召開兩次評議會。受邀的社會各界代表,對修改后的會徽設計方案進行評議,提出了進一步修改意見。全國政協常委、80歲高齡的韓美林教授也參與了評議和修改工作。 同時,北京冬奧組委還征詢了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奧委會相關部門、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對會徽設計方案的意見,并據此對會徽方案進行了修改。 在廣泛征求意見之后,北京冬奧組委主席會上確定了一件會徽設計方案和一件備選設計方案。801號作品,也就是“冬夢”和“飛躍”,最終脫穎而出。 會徽設計者林存真對“冬夢”和“飛躍”的形態這樣解讀:“冬奧會是冰雪運動的綜合,會徽既要體現冰上運動,也要體現雪上運動,會徽形態來源于冰上和雪上運動的姿態,整體外形又體現了中國漢字‘冬’。同時,冬奧會運動項目與夏奧會相比,所有運動項目都借助于器械,特別是在殘奧會會徽設計時,增加了對雪杖、輪椅等運動器械的展現。” 參加評審的眾多評委認為,“冬夢”和“飛躍”通過漢字和書法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完美結合,整體上動感十足,體現出以運動員為中心和冬季運動拼搏疾馳的形象;設計色彩非常明快,手法也非常國際化,具有時代感,為今后會徽的廣泛應用,特別是立體呈現、延展設計預留了廣闊空間。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認為冰雪運動和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元素的結合,是這次會徽設計的總體趨勢和普遍特征。范迪安認為筆墨當隨時代,而設計也當隨時代,冬奧會會徽的設計、色彩、字體和圖形,都是對中國時代發展的由衷表現。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認為,現在全世界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通過用漢字的元素“冬”來設計冬奧會會徽,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的一種方式,可以讓世界對中國文化產生美感和敬意。 國際設計委員會主席大衛·格羅斯曼認為,這個會徽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取得了很好的平衡,既呈現了中國文化,也非常國際化,即便是不懂中文的人,也能看出它與中國文字和冬奧主題符號之間的和諧關系。與此同時,它也濃縮了很多運動姿態,便于動態呈現。 “冬夢”和“飛躍”也在運動員群體中引發了共鳴。中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冠軍李妮娜說:“第一眼看見這個‘冬’字,你就知道它是代表冬天、代表冬季運動。上面還有兩個運動的小人,看到這個會徽,就能想到是哪一屆冬奧會。” |
相關閱讀:
- [ 12-16]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會徽發布
- [ 12-15]北京冬奧會會徽正式發布!以漢字“冬”為靈感
- [ 12-15]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發布
- [ 12-15]“雪博會”巨型雪塑露芳容
- [ 12-12]“刷臉”進站、VR觀賽 探訪北京冬奧會上的高科技
- [ 12-11]美駐聯合國大使:美將派“完整陣容”出席冬奧會
- [ 12-08]美國奧委會:目前沒有退出平昌冬奧會的計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