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呼和浩特12月16日消息(記者 黎政祥 寶音)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內蒙古西部地區,曾經荒漠化嚴重,當地用產業化思路逆向拉動沙漠化治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進軍大漠戈壁,在荒漠治理的同時發展沙草產業,使漫漫黃沙變成金沙銀沙。走出了一條生態、生計兼顧;治沙、致富共贏的路子。 隆冬時節,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幾十公里外的沙漠邊緣,李鶴正和工人們在實驗基地忙活著。在幾苗長勢不錯的梭梭樹旁,機器在地上打好坑、把像細沙一樣的蓯蓉籽撒入土坑、再加入土肥、然后澆水,最后用土埋上,就完成一例肉蓯蓉嫁接工作。 李鶴:這埋好了以后就靜靜的等待 記者:明年就能長出來? 李鶴:看明年秋天的時候。 李鶴是當地一家生產、加工蓯蓉企業的副總經理,35歲,山西人,2008年,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畢業,到阿拉善一個環保組織實習,開始了他和沙漠的緣分,“當我站在賀蘭山上向下俯瞰沙漠時,那種遼闊、硬朗的感受,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土壤。” 在內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與荒漠草原。早先時候,牧民生態保護意識還并不強,李鶴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向牧民普及環保觀念、向政府提供調研報告,“過去種梭梭樹的牧民很少,就是來防風固沙的,是單純的治理生態。后來,在梭梭下面可以接種肉蓯蓉了,政府也有了補貼。從2013年開始,種梭梭的牧民就開始多了,生態的恢復跟產業發展是可以融合起來了。” 李鶴在給梭梭旁嫁接的蓯蓉澆水 蓯蓉可以寄生在梭梭根部,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作為傳統的中藥材具有不錯的經濟價值。2013年,李鶴加入了現在的企業。他可喜的發現,越來越多的牧民開始種植梭梭,實現了增收致富,“我們免費給農牧民提供蓯蓉種子、打坑機,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他們育苗,再訂單式的收購產出的蓯蓉。一方面治理了生態,另外也能為我們提供穩定的原料來源。” 既然梭梭嫁接蓯蓉可以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的結合,那么沙漠里,還有沒有其他寶貝呢?2014開始,李鶴憑借自己專業所學,開辟了植物實驗區,探索其他適合干旱、沙漠地區種植的作物,“在植物利用來說這是一個藍海,我們希望再開發其他的沙旱生植物。” 李鶴負責的沙漠植物園區 目前,這里已經試種栽培了林果、牧草、藥材及景觀綠化樹種、共200多種植物。 李鶴:澆一個冬水,等春天墑情好點。 記者:這片地打算種啥? 李鶴:種苗子。整個做苗圃,育一部分沙生植物苗,另外做擴繁的工作。 目前,阿拉善形成了肉蓯蓉、鎖陽、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多個沙產業基地。而內蒙古,有涉沙企業近300家,實現產值近480億元。從原來沙與人爭地,到現在人向沙要錢,李鶴堅信,大漠中的未來,大有可為,“荒漠化問題首先是荒漠區的植被恢復,另外是綠洲區的傳統大田作物的替代,在這兩個方向上,如果我們園子近幾年內能開發出一到兩個能像梭梭肉蓯蓉這種既有生態價值、又有經濟價值的新品種,我就覺得特別成功。” |
相關閱讀:
- [ 12-11]內蒙古包頭一小區發生煤氣管道泄漏 致3人死亡
- [ 12-11]內蒙古包頭一居民樓管道煤氣泄露 已致3人死亡
- [ 12-10]內蒙古吉林等地降溫明顯 黑龍江局地有大到暴雪
- [ 12-09]內蒙古:社區“暖心事” 提升“幸福感” 做精做細做在老百姓心坎上
- [ 12-04]內蒙古陷“深度極寒” 局地氣溫連續多日低于-40℃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